1105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1-5 16:25 编辑佛影(十五)
托塔罗汉北次间东起第一尊托塔罗汉是一位寿眉童颜、面容丰润,与其它四位瘦削冷峻、骨凸筋露的老僧完全不同的另类形象,给人沉着而优雅的感觉。他右腿盘曲,左腿翘起,散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肘上拄膝头,手掌平托于体侧,作举物状;右手下抚于膝,目光平视远方,若有所感的眼神中流露出淡定、从容、智慧的神彩。综观整体,厚实方正的须弥座与呈三角式造型的形体,更加深了这份磐石止水般的稳定与平静。降龙罗汉 与这位静态老者相邻的是极具动感的降龙罗汉,此为一偏袒右肩、体形健硕的中年梵僧形象。他浓眉虬髻、额骨突起,深目环眼,弓鼻若钩,咬唇拧眉,扭腰挺胸,下肢叉开成弓步蹲裆 式,臀部牢牢地贴坐(钱绍武先生引用古人的话描述此坐姿为推开尾闾)于山石座上,正回头睥睨上视飞腾于梁架间的游龙。右手捏龙珠,随侧扭的体势,空抱腹前,作招引飞龙状;左肘后撤,手平托于龙珠下,作护持状。整个形象古野怪诞,神态豪放外露,与两旁沉静内敛的老、少两位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有力的互衬。禅定罗汉第三尊禅定罗汉是十八罗汉中唯一的一位少年僧人,娴熟的写实技巧,准确的人体造型,使我们一眼就可以清晰地判断出他的具体年龄。这位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双手藏于腹前宽大袍袖内,正闭目抿嘴、微含笑意的入定僧人,通过那张圆润稚气的面孔,挺拔秀丽的体型,不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聪慧灵秀、充满生气的内心世界,还联想到了效法童真,体合自然的道家之气。持蟾罗汉经过前面托塔、降龙、禅定等三位罗汉的铺垫后,作者在北次间罗汉群像的中心位置推出了两个核心形象——持蟾罗汉与踏狮罗汉。持蟾罗汉在左,为一身型瘦削、骨相清奇、神情冷峻的老僧形象。老僧高额方颐,颅骨结构凹凸分明,细眼内挑,二眉拧收,鹰鼻上提,阔口厚唇,神形独具。细密深长的面部皱纹,从鼻子两侧开始,呈辐射状,如行云流水般,不折不断,随面部结构曲回盘旋于鼻头、口唇四周与眼窝、颧骨、额头上。使对象既真实感人,有写实的工谨,又变形夸张,有写意的韵致。老僧膝开脚合,上身右扭,倚坐于山石之上。左膝上探头伏身,机警地注视着前方的三足蟾蜍,好像发现了什么,跃跃欲动,若非被老僧拖住了后腿,随时都会蹿出去。老僧则显得内敛而冷静,睥睨的目光虽与蟾蜍的视线聚焦在了同一点上,但拧身撤肘、拔腰梗脖、撇嘴提鼻的姿态却给人以运气在身、冷眼静观、蓄而不发之感。这僧、这蟾究竟看到了什么呢?从老僧古怪的造型、犀利的眼神、沉着的气势中,观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并非是要表现一个怪诞不经的丑罗汉,而是要通过这种大胆出奇、夸张变形的超写实手法来表达深刻“禅悟境界”。禅宗讲“顿悟”,而触发顿悟的“契机”又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们所看到的或许正是促使老僧“豁然开悟”的一个禅机。眼前虽空无一物,但塑者还是成功地通过“借树画风”之法,真实、准确、深刻地表达出了虽空却有、虽有却空、非空非有、非有非空的佛禅意境。史岩先生在其《五代两宋雕塑概说》一文中,就山东长清灵岩寺宋塑罗汉中优秀作品的主要成就有句评述:“在于能把具有高度修养的罗汉和高僧特有的思想感情和风貌,作深入的表现。使每一形象具有浓郁的超凡绝俗的气氛,令人一望而肃然起敬。”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评述“持蟾罗汉”。所不同者,灵岩寺罗汉最终并未脱离写实的范畴,艺术形象距生活原型不远;而此像却是写意的,在不脱离真实的前提下,大胆突破,夸张变形,虽形象真实生动,呼之欲出,却不落俗套,远非真人可比。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