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0-23 15:28 编辑失重的生命
柬越战争(1975~1991)其间,一名叫弗兰茨的瑞士人,放弃了自己优渥的大学教授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来到了硝烟弥漫柬埔寨,加入了当地的医疗队,并且最终命丧他乡。而他之所以决定这么做,仅仅只是为了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厚重感。这是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一段内容。这本小说是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所写的最富盛名的一部名著。该书通过,对在布拉格之春(1968)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尘世男女间爱与情、轻与重、责任与自由等问题的深刻描写,揭示了生命之轻的痛苦本质。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压到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实如果仔细思考的话的确如此,往往使我们透不过气的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那种对自己的生命感到轻如鸿毛的“失重感”。这种“失重感”源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怀疑。千万别以为这种失重感只存在于虚拟的小说世界里,其实在我看来我们现当代的现实世界中这样的“失重感”不仅存在,而且如果注意观察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其实它离你我都不遥远。我们每天一觉醒来,伴随着手机、iPad、电脑里快速弹出的各种消息窗口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消息满天飞的状态让我们的思维发散,再无暇专注于一件事情上了。不知不觉间时间也被快速的分割掉了,仿佛只有以时间作献祭,我们才可以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生活。将会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何止是互联网。像计算机技术、基因工程、3D打印技术、干细胞技术、人工智能(AI)、机器人技术等等层出不穷的新兴科学仍然方兴未艾。人们通过改造脑回路就可以在感官上享受恒久的快乐,甚至预言就连死亡也能于2100年之后就可以攻克,届时人类将得以永生。且不论这些,即使作为初尝新兴科技果实的我们,已然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新科技浪潮弄得炫目,甚至无所适从。因为当理想成为现实,理想也将不再是理想,那么又要以什么来作为新的理想呢?我们在享受科学带给我们的越来越便捷的生活之余,也产生了新的更大的烦恼。如果科技能够让我们轻而易举便获得这一切,那么这一切原本的价值又何在?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过年吃糖果,那时候因为一年当中只有那一天可以吃到很多美味的糖果,所以我们对那天会有无限的遐想和期望。而在得到糖果的那一刻,我们会有无限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到了如今,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吃到糖果,但我们却不再爱吃它们了。一个事物的价值也正是就这样随着获取的难易程度而发生变化的。因为人类向来对唾手可得的事物不加以重视,认为没有价值。如果说21世纪是一个人类科技的波峰的话,显然对于旧的制度和旧的价值体系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波谷。在传统社会中辛勤劳作是一种最高尚的美德。在对人类美好品德的遐想中,很容易会联想到一个农民伯伯挥汗如雨地在田间劳作的景象,认为那是一种崇高的品性。但这种价值判断离不开当时底下的社会生产力。而到了如今一家大型的农产品公司就能养活一个中小国家的全部国民,依靠的是全机械化的生产力。所以我们不会再觉得一个人挥汗如雨地在农田间劳作,或者顶着风吹日晒雨淋地在牧场上放牧,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情。凡此种种,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纪,科技在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但旧有的某些价值也在慢慢地被瓦解。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不到社会参与感,很多人不但开始不参与社会的创造,也不参与真实的社交,而是通过网络的虚拟世界来与人沟通。但这样的生活却让不少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无价值感。除了一些必要的事情之外,大部分事情似乎只是通过按按钮就能实现。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觉得缺乏那种真切实在的生活感。因为没有了难度,从而也就缺失了真实性,既然一切来得轻易,那么也就毫无价值。所以有些人就开始产生了一种轻薄的想法。认为生命不过也就如此,如果说接下来的人生也只不过是每天打游戏、吃饭、睡觉的话那这样的生命,延续下去的意义在哪里?当产生这种想法之后,很多人选择了轻生,或者将生命看轻。有一项统计显示,在当今未成年人自杀人群中,绝大部分不是因为生活困苦而选择轻生,更多是因为缺乏了活下去的“意义感”。而不仅仅是这些轻生的年轻人,这种“无意义感”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抑郁和浮躁的内在主因。很多人不理解了,我们人类在物质条件如此丰盈的时代里,理应是非常幸福才对啊。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得抑郁症,感到不快乐呢?其实在我看来,如果用佛教来解释的话,就是人终究还是福报浅,这一切都不是科学的错,更不是说有了传统价值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说到底还是福报不够。虽然通过努力物质条件上去了,但是人的福报终究是有限的。而且福报不会随着物质增长而增长,只会随着个人的福报积累而增长。科学即使纵然再发展,福报不够的话,那就犹如金山堆于门前而无法拾取一般。纵然我们通过科学技术能够让我们获得感官满足,那也只是一瞬即逝的感觉而已,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更大的空虚和惆然。福是定量的,既然是定量的那么不管如何影响外部的条件,只要你没有那个福报去受用这份果实的话,一切都是枉然。所以最终只有通过增加福报来让你能消受这份果实,你才能真正受惠于科学的果实。而大福报只有通过内心的善念与正念才能修攒得来。即使未来科技如何发展,终究难以逾越的人心中的无明。所谓的感官(受)在佛教中只不过是五十一心所之一,远远不是终极的追求。只有攻克心中的无明才是终极的目标。将遮蔽心智的烦恼除尽方可实现人的终极价值。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