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9-18 18:26 编辑佛影(连载四)
三、造像题材探究
继往开来
按《新修圣像之记》碑中“释迦圣像……及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童子、善神、左右承事”的记述顺序来看,这显然是一铺作沿袭了唐代佛教造像布局的宋朝彩塑。尤其是碑文中提到而今已不存的“童子”与“左右承事”像,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处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大殿佛坛上的唐代彩塑童子与侍从菩萨、供养菩萨像。在佛寺主殿佛坛上塑童子、供养菩萨、侍从菩萨的造像格局在唐以后已很少出现。再有“善神”——武士像威立中央佛坛之上,体量明显高大于文殊、普贤二位大菩萨,仅次于佛的形制也是在同时期寺庙彩塑像中绝少见到的。
隋唐以后,佛寺造像形象开始丰富起来,本尊两翼的胁侍像逐步增加、日渐壮大。由最初常见的一佛二菩萨发展到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再到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金刚力士,二侍从菩萨,二或四供养菩萨及童子、飞天、瑞兽……宋代以后,佛寺造像格局再为之一变,中央佛坛周围开始环列八大菩萨、十大弟子,十二圆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等组群造像。圆觉殿宋塑即为此时遗制,当心间倒“凹”字形佛坛上是主尊释迦牟尼佛像,他面南背北,后倚扇面墙,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莲台之上。两侧呈扇面形依次排列着二弟子、二菩萨、二武士等六尊胁侍像。扇面墙北侧正中为面北背南倒坐于山石座上的自在观音像,左右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像。东西次间环墙而砌的“菩萨之座”上端坐着十二位大菩萨。
从整铺造像的选材与布局来看,圆觉殿群塑上承唐风,下启元明,具有显著的时代风格与鲜明的地域特色。
善神辨析
碑文中提到的“善神”——武士像,俗称“哼哈二将”。新版《长子县志》中称其为“护法金刚”①。但我个人认为严格来讲此二像应为天王。金刚与天王皆为佛国中常见的护法神将形象,即上文中的“善神”。所以外人很容易将他们混淆。天王是佛国护法军团——天龙八部之首,即天龙八部中的天众,最初有二十位,称二十诸天,随着佛教的汉化,又有不少中国籍神祗也加入了进来,所以后期又扩编到二十四位,最多时高达二十八位②。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天王即为天众中的重要成员 。据《成菩提集》卷四之一引《胎藏图》中说:东方持国天(“提头赖吒”“吒音扎”),左手持剑;南方增长天(“毗留勒叉”)右手持剑;西方广目天(“毗留博叉”)右手持三股戟;北方多闻天(“毗沙门”)手执剑戟,或托舍利塔。唐宋两朝佛像两侧的胁侍天王,手中有持剑戟及托塔者,但存世者却多数未执武器。元明以后手中执物变为剑、琵琶、伞、蛇及鼠、塔等。
依据佛教造像仪轨,释迦牟尼佛像两侧的胁侍天王像一般有四种组合:1、南、北天王;2、东、西天王;3、大梵天(本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世神③)与帝释天(原为印度教中的天神首领,“世界之王”④);4、大功德天(本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女神,财富女神、美丽女神⑤)与大辩才天(佛教中的音乐之神、聪明而有辩才⑥)。
金刚像则大多为力士形象:“像多赤膊露胯,面目凶恶,气势威猛,筋肉暴起。因手执金刚杵而得名⑦”。
通常情况下,天王与金刚的区别有三:首先从位置上讲,天王比金刚更靠近中央主佛。在敦煌、龙门等处同时有天王与金刚造像的唐宋石窟中,皆为天王在金刚内侧的形制。因金刚在天王外侧,故有金刚者,常有天王,有天王者,却不一定有金刚。其次,从形象上讲,天王身份尊贵,常着甲胄,威而不怒,引而不发,动态相对内敛;金刚地位较低,常赤膊露腿,仅着战裙,肌肉劲健,动姿张扬夸张。第三、称金刚者,手中必执有金刚杵。
据上述三条来看的话,圆觉殿“善神”当为天王无疑。
那么,现在通行的“护法金刚”说又是怎么来得呢?
此说源于《大宝积经》。此经上讲,护法金刚又称“密迹金刚”,原为法意太子,先前曾发誓说,皈依佛门后,当做佛的随侍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后来成为了佛身边五百金刚力士的首领,被称作“密迹金刚”。此外佛经上还有一种说法:从前有位国王,大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都成了佛。二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二儿子愿为密迹金刚神,保护千兄成佛和护持佛法。上述诸经中,密迹金刚本只一人,但实际在寺庙造像中所见都是两人,这应该和国人讲究对称有关吧。
金刚力士也偶有顶盔贯甲,全副戎装者,但必定手执金刚杵。因此要证明二善神为金刚的关健便是找到金刚杵。可就目前所见史料与造像相关碑记却并无此项记述。走访周围熟悉古寺搬迁前原貌的邻乡父老,也未见曾有过此物。只说二像原各缺右手,左手:东像攥拳;西像握带。
受1998年版《长子县志》二善神像为“护法金刚”观点的影响,2002年在修复二像时,右手各加了一条金刚杵。
菩萨正名
除上述善神的身份与称谓要辨析分别外,还需纠正的另一个错误观点是“圆觉殿因供有十二圆觉菩萨像而得名”。其实,圆觉殿并无十二圆觉菩萨,以此而得名自然就更无从谈起了。
圆觉殿中的“圆觉”二字,其实是指佛祖释迦牟尼。那么支撑此说的证据在那儿呢?答:在《新修圣像之记》碑与雕塑“菩萨之座”上十二位大菩萨的功德碑。首先《新修圣像之记》文尾偈颂诗的首句就是:“释迦本吾师,能悟圆觉性。”其次圆觉殿一名最早见于“嘉靖十年(公元1531)仲冬吉日立石”的《重修慈林寺记》。现存此前的所有碑刻题记中,圆觉殿一直被称为“佛殿”或“大殿”。可见圆觉殿一名是后人根据前面的那句偈语而后起的。
这圆觉殿东西次间“菩萨之座”上的十二位大菩萨既然不是《圆觉经》中提到的文殊师利、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贤善首等十二位大菩萨,那会是谁呢?据“大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岁次壬辰七月十二日立”造十二大菩萨功德碑记载,他们是佛国中另一个著名的菩萨团体“十地菩萨”与“等觉”“妙觉”菩萨。虽然碑文与现今流通的佛教书籍中在个别菩萨的名号上有些小差别,但主体仍基本上是一致的。
今将碑中所载诸菩萨名号抄录于后(与现今称谓不同者,则将今名附录于碑名后括弧内),供诸君一阅:
欢喜地菩萨(极喜地菩萨)、离垢地菩萨、发光地菩萨(法光地菩萨)、焰慧地菩萨、难胜地菩萨、(极难胜地菩萨)、现前地菩萨、远行地菩萨、不动地菩萨、善慧地菩萨、法云地菩萨、说主菩萨(等觉菩萨)、主菩萨(妙觉菩萨)。
佛教宣称:“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十地、等觉、妙觉。”菩萨十地、等觉、妙觉是修行的最高层次。第一位欢喜地菩萨,也称初地菩萨,是指已超凡脱俗,通达圣位,初见心性,生大欢喜的菩萨。最后一位妙觉菩萨 是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究竟涅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萨,即已经成佛的大菩萨。初地与妙觉之间的十位大菩萨则依次代表中间所需经历的十个修行阶位。其实即使不对每位菩萨都详作解释,仅从他们名号的字义中也能体味到几分他们各自所代表的修道层次。
宋式观音
扇面墙北侧的是倒座观自在菩萨及其胁侍菩萨像。观自在菩萨,又名水月观音,自在观音。这一形制是唐代画家周昉受玄奘法师《心经》中观音名称新译“观自在菩萨”的启悟,并结合佛家的“水”“月”之境,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与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形象。这一形制虽创自唐代,却流行于两宋以后。法兴寺观自在菩萨像便是北宋时期这一经典造型的有幸遗存。
观自在菩萨两旁是同为女性形象的胁侍菩萨像,这与元明以后左善才,右龙女,异性搭配的胁侍组合迥然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注解
①见《长子县志·卷十九·文化》579页,长子县志编篡委员会编著,海潮出版社,1998年10月。
②如雕塑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的北京海淀大慧寺二十八诸天像。
③④⑤⑥见《超凡世界——中国寺庙200神》67页——68页,马书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
⑦见《中国雕塑艺术史》附录《中国古代美术中的佛教题材简介》,王子云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了解。:) 阿弥陀佛 拜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