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认识世界的第一个公式院子里的七里香,花季以来就开花不断,开了又开、开了又开,已经五度开谢不止了。真是奇异。这棵七里香已经种了许多年,但不知是什么道理,几年来几乎没开过花,有的话,也就是三年五年开个两三朵意思意思应应景,反正是开花的时候少,长叶子的时候多。阳光不充足吧。我想。随它去,我的要求不高,长叶子已经很满意了。本来就只是要绿化而已。却不料不抱开花期望的了,这回倒竟然花开得这么勤!一定是厨余埋下去的堆肥发生功效了。太好了。原来只是因为垃圾分类想解决厨余问题,于是学做堆肥,竟然连七里香也受益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惊喜没多久,接着就看着它:花谢、叶凋、枝枯…一天天的惊奇变化。怎么会这样?七里香冬眠吗?“是肥料太肥,把花肥死了。”教生物的李老师听过我的说明后,在电话中诊断道。“那为什么还一直开花?”“植物知道生命要结束了,所以本能上想要延续的开花结果。”“那我该怎么做呢?”“现在已经太晚,来不及了。应该在开花异常时,就要大量冲水、快点换土。”我的心情一波三折,从惊喜转为惊奇再转为惊讶。惊讶自己对开花现象缺乏辨识能力,这是对“果”的无知;对堆肥所扮演角色的错解,这是对“缘”的无知。对花卉结成的因缘果认识不足,表示对花卉的正知正见理解不具足,害得这株七里香平白地香销玉殒。对花卉的因果理解不足就有这个后果,如果偏差的不只是对花卉因缘的理会,那会有什么问题?因果的辨识与理解原来就不是容易的。种瓜得瓜以常见对因果的理解来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果必然的了。但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才好? A:“种下瓜的种子,就会得到瓜的果;种下豆的种子,就会得到豆的果。”B:“种下瓜的种子,才会得到瓜的果;种下豆的种子,才会得到豆的果。”以上两种理解,一字之差,那个才是正确的?还是两个都正确?或是都不正确?因果法则,当然不是“有因必无果”,但也不是“有因必有果”。如果“有因就会有果”,那因果论就会变成宿命论。从“因”的发生到“果”的结成之间还要有一个“缘”才能成办。“因果”法则,其实得从“因缘果”才能完整地理解。因+缘=果因是能生,是结果的主要条件;缘是助生,是结果的辅助条件。果是所生,是结果呈显。我们可以把这列为基本公式:因+缘=果。根据这个基本公式,我们可以对下列各种现象作出推断:1、好因+好缘=好果2、恶因+恶缘=恶果3、好因+恶缘=?果4、恶因+好缘=?果5、X因+?缘=好果我们姑且以小明进国中的英文成绩是否及格作为“好恶因”的标准,而以小明国一时期末考的英文成绩为“果”。假设小明当初进国中时的英成绩不错,又遇到好的英文老师、英文学习的好同学,小明自己对英文的学习也十分尽心…,则小明期末考试的英文成绩当然是不错的,如状况1。假设小明当初进国中时的英成绩不好,又没有遇到好的英文老师、同学也多放弃英文的学习,小明自己对英文的学习也十分马虎…,则小明的期末考试的英文成绩恐怕是不容易及格的,如状况2。但是如果因缘相反:小明当初进国中时的英成绩不错,但却没有遇到好的英文老师、同学也多放弃英文的学习,小明自己对英文的学习也十分马虎…,如状况3;或者小明当初进国中时的英成绩不好,却遇到了好的英文老师、同学的英文学习风气甚佳,小明自己对英文的学习也十分尽心…,如状况4;那么,小明的英文期末成绩是及格或不及格?状况3和状况4的解答推断要比状况1、状况2要来得复杂些,因为善恶的程度相持到什么情形不容易判断。那状况5会不会更困难?我们仍以小明进国中的英文成绩为例:小明进国中时的英文成绩是否及格并不清楚,不知因是好是恶,所以是“X因”。但是小明希望国一期末考的英文成绩能及格。请问,小明或小明的家长或小明的老师,该怎么作?非常奇妙的是,这个状况比状况3、状况4的不明条件多,但是答案却比状况3、状况4来得明确:当然是要尽力促成各种好缘的集合。大概不会有人会认为有可能因是很好,所以助缘马马虎虎,随便读读就好。我们的生命其实大多和小明状况5的处境相同: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过去的福德智慧如何,这是“因”这个主要条件不明;但我们都企求未来福德智慧能增长,这是期望未来能得“好果”。如此一来,不论我们过去的福德智慧银行帐户存款是多或是少、是存款或是借贷,我们都只有唯一的选择:努力促成好缘,继续累积善因缘。所以佛教徒并不需要知道过去世是善是恶,过去世累积的福德资粮是多是寡;不管过去世如何,佛教徒都只有一条路:继续努力,累积善缘。如何从因缘果看待过去和未来,这就关涉到更进一步的两个法则。因果与因缘“因+缘=果”,其实包含着两个法则:因果论和因缘论。这两个法则是从不同的时间向度来认识世界。我们仍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理解:从“因果论”来理解,应该是:“得瓜必然种瓜,得豆必然种豆”,今日之所以有瓜有豆的结果,必然是当时种下了瓜和豆的种子。这里所要区分的是:当时必然种的不是芒果和柳丁。而从“因缘论”来看,则是“种瓜未必得瓜,种豆未必得豆”,今日种下瓜和豆的种子,未必来日就能收获瓜果和豆子。这里所要说明的是:种下种子,还得注意收获之前各种肥料、水份、阳光等条件的配合。因果论和因缘论是从不同的时间向度来认识世界的(参见附图)。我们可以这么说:因果论是由现在的果追溯过去的因;因缘论是由现在的因瞻望未来的果。不但时间向度不同,两者的重心也有不同。由于因果观是由现在既成的事实追溯过去,所以要探讨的是主要条件的因,辅助条件的缘相形之下就不是那么重要。而因缘论是由现在的立足点为因,趋向设定的目标未来的果,因此,特别着眼于从现在到结果之间的努力过程所需具备的条件,对缘的讲求特别注意。我和别人一样努力、我和别人一样用功,为什么我的成就不如人家?我和别人一起学琴、我和别人付出同样的时间心力练琴,为什么我的成绩不如人家?这样的疑问,要从因果论去寻求解答。我现在缺少这样的素质,我现在缺少这样的能力,但我希望未来能具备这种成绩与收获,那么从现在开始到预订达成目标的未来之间,我该如何努力才能完成?这个答案,则是因缘论所要讨论的。如果我们相信过去未来相袭不绝;则这辈子的天赋是上辈子的学习,而这辈子的学习会成为下辈子的天赋,那么:了解因果论,知道要对过去的我负责,于是能消解疑惑;了解因缘论,知道要对未来的我负责,于是有无限希望。圣严法师曾开示:做事的信心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过去类似的经验中,每次都处理得很好;二是有其他的人来帮忙。法师指出,“前者是主因,后者是助缘。”能够对因、缘、果、因缘、因果有深刻的认知和正确的见解,名为正见。具备正见是正确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