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7-9 22:01 编辑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贡献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4dd6f26476b94409beb01416aec0f57c20170708135249.jpg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论较为发达,中国思想家多关注现实人生的关怀,对人生问题研究的比较深入。在系统阐释人生论时,先讲宇宙人生关系论,即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而涉及到人性论,也就是人性善恶的辨析,进而探讨人生的最高准则,如仁道、兼爱思想等。为了实现人生最高准则,便有义与利、兼与独、动与静、欲与 理等人生问题的讨论。
佛教为自觉与内省的宗教,在了彻诸法本源,契证真如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生论的发掘。在佛教有情观中,一切生命依业力牵引而轮回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趣。六趣之中,天道和修罗道安于享乐的生活,地狱、饿鬼和畜生道在痛苦愚痴之中,都无暇修习佛道,而人道苦乐参半,容易感受生命的无常而修 行佛法,所以人道是六道升沉的枢纽。这种“人道中心论”并非盲目地自视为万物之灵而轻视其它生命,而是从修学佛法的殊胜性来认知生命,所谓“人生难得”, 使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以同体大悲的精神感悟人生,超越人生。对于人的本质及人性的探讨,佛教认为生命的自性清净,超越善恶的分别与言说,一般以 “性空”来说明自性的普遍联系律。所谓性空,即生命为众缘和合而成,仗缘方生,自性了不可得,故名性空。
佛教以“涅槃论”来阐述人生的最高准则。涅槃为梵语,意译为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等。涅槃的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用以表示通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是轮转生死的众生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灭除生死苦果及烦业因,人生达到自由解脱的状态,故称灭度或寂灭; 灭度之后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 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槃。肇论说小乘“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有余涅槃;《中 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无余涅槃。大乘还分性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净涅槃,亦称修得涅槃。法相宗综合了大小乘涅槃学说立四种涅槃:一是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二是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 障所显之真如。三是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四是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槃,名为无住涅槃。大乘佛教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等八种德性。
佛教对人生问题的研究非常多,如以悲苦人生论为基础的“四谛”说,着重认知这个世界的真相为苦、空、无常、无我的观念,并要求面对苦难的世间,去探寻苦的根源,寻求解脱诸苦的方法,最终导致永恒的快乐。以自利利他为基本原则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精神,即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度世思想,及“以为自己 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救度世间无边有情。在慈悲度世的理念中,佛教倡导“六度”的济世思想,即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权实法 门,救济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六度思想展开来讲极为丰富,如布施就有财布施(物质上的救济)、法布施(宗教性的救济)和无畏施(心灵上的救济)的不同,可谓对生命的关怀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佛教的这些人生论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生智慧,使人从现实中得到超脱,获得不为凡情所动的保持自我能力,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大乘佛教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