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7-7-9 13:04

0709鱼象鱼说【深度军情】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7-9 21:56 编辑



南沙海战航空兵威胁下我水面舰艇作战能力研究

木木

  目录

  一、前言
  二、1988年3月14日南沙海战的基本情况
  三、1988年3月前后越南航空兵实力的一般判断
  四、越南航空兵的攻击战术与我水面舰艇编队的防空战术
  五、战役与战略层面上我军与越军之对抗
  六、从大战略层面认识1988年海战
  七、余论


  一、前言

  1988年3月14日爆发于南海赤瓜礁海域的海战,一直以来都是网络上很多军迷所关注的。有关这场海战的一切,在网络上有很多言论,其中一些言论是:我军之所以在海战胜利后撤离,是因为我军在该处海域没有航空兵掩护而越军的航空兵能赶来参战;假如我军能在该处有连续存在的航空兵掩护,则我军将能取得更大的胜利。这些言论基本都可以概括为:南沙海战航空兵威胁下我水面舰艇作战能力究竟如何?我本人也非常关注这场海战。多年来,我一直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场海战的细节,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公开。这应该与这场海战爆发时的背景有关,也与这场海战后不久中越双方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有关。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搜集这次海战可靠的、能够反映细节的资料到目前还有很大难度,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问题限定于:在1988年3月14日我位于赤瓜礁海域的海上编队在战斗结束后,能否在敌航空兵赶到战场上空后击退敌机,从而达到有效保卫所夺取礁盘?在“3.14”海战后,我军能否在敌航空兵威胁下一举收复南沙全部被占岛礁?后一个问题,其实很关键的也在于我水面舰艇编队能否在当时敌航空兵威胁下生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其实正如标题所言:南沙海战航空兵威胁下我水面舰艇作战能力。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给我们评价这场海战的许多方面提供一个基本依据。
  我一直认为,我军在1988年3月14日的时候,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是有能力继续在赤瓜礁及其周边海域持续存在,并有能力乘势收复南沙全部岛礁以及有效保卫下去的。虽然航空兵对水面舰艇占优势是现代战争的一个普遍规律,但普遍规律要发挥作用还要看具体条件。也就是说,对于1988年3月14日海战前后,越军航空兵对我水面舰艇的威胁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将对越军航空兵当时在永暑、赤瓜礁海域的作战能力做出分析并得出一些判断。这是全文其他部分的立论基础。
  我还一直认为仔细研究这场突然爆发的海上局部战争在今天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首先,这是一次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突然爆发的作战行动。这很实在地提醒了我们,非战行动是有可能转化为战争行动的,并且这转化很可能非常突然、短促。因此研究这场海战能为我军越来越多地在越来越广阔的海洋执行越来越频繁的非战行动提供一个很好的战例。其次,这场海战中我军对空中威胁的顾虑毫无疑问是很大的。在今天南沙军事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而且超级大国的导弹驱逐舰乃至航母编队不断来南沙海域显示存在的情况下,在我军正在并将越来越多地与超级大国海军海上对峙的情况下,研究这场海战将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航空兵威胁下水面舰艇作战能力建设、运用的战例。即使我军目前已在南沙海域通过扩建礁盘拥有了数座机场,从而能于不久的将来实现在南沙海域有以就近机场为依托的航空兵提供各种掩护、支援,研究这场海战依然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南海海域辽阔,周边国家数量众多,再加上有其他国家海军的存在,使得在不久的将来我军很可能在相对远离机场的海域与他国海上力量爆发武装冲突。南沙赤瓜礁海战的经验提醒我们,这样的海上武装冲突很可能在20分钟左右就结束。考虑到现在南海周边国家的海上力量建设已有相当水准并正在持续推进中,我军水面舰艇的武器装备也已达到相当水平,再考虑出现于南沙海域的超级大国海上力量装备先进、训练水平很高,因此未来这样的海上冲突一旦爆发将由于双方武器的威力大大提高而导致持续的时间更短。这就意味着在未来这样的冲突中,我水面舰艇依然有可能在我方无航空兵临空提供掩护的情况下进行。再加上对于收复南沙全部被占岛礁,我军责无旁贷。当未来发起这样的反侵略作战时,我水面舰艇必然要考虑空中威胁。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这场海战。

  二、1988年3月14日南沙海战的基本情况

  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海洋学委员会第十四届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我国政府在南沙群岛建立一个海洋观测站,以便及时向国际上提供该海域的水文、气象等资料。为执行建站任务,我海军某部组织的海上施工船队和掩护队,于1988年1月中旬开始先后抵达南沙群岛永暑礁海区,执行建站施工和侦察、巡逻、掩护任务。
  海上指挥员陈伟文率领的502、503编队于1988年2月23日晚抵达南沙时,我军应该在永暑礁附近海域已经有162、553、556、510、531一共驱逐舰1艘、护卫舰4艘在执行保护任务。502编队在赶到南沙后的十几天里是在执行考察永暑礁周边海域礁盘,看能否建礁的任务。502编队正是在执行这样的侦察和抢占礁盘的任务时,于1988年3月13日14时25分,在赤瓜礁附近抛锚。16时20分,502舰发现有二大三小目标向其驶来,便立即召回登礁考察人员,并起锚驶向目标。不久,三小目标转向南驶。17时10分,502舰与两个大目标相距约400米,查明目标为越南海军坦克登陆舰HQ505号和运输船HQ604号。两艘越舰船先后在鬼喊礁和赤瓜礁附近海域抛锚。我502舰驶抵赤瓜礁,在HQ604船附近海面机动,并用越语对其喊话,重申这是中国领土,令其离开。越军不予理睬。22时13分,502舰见习副水雷长王正利率6名武装人员登上赤瓜礁,在该礁东南侧一木质沉船上插起国旗,并在礁上守卫、考察。3月14日拂晓,越南运输船HQ605抵达琼礁,并放下小艇靠近礁盘。此时我531、556护卫舰先后抵达赤瓜礁,加入502编队。编队指挥员令531舰监视鬼喊礁HQ505舰,令556舰去守护琼礁,驱赶越HQ605船及登礁人员。
  自6时25分开始,越HQ604船派出6人携绳索下水游向赤瓜礁,布设拉船和引导用的索道,尔后向礁上运送人员和建筑材料,企图侵占该礁。越军共登陆43人,并在赤瓜礁西北侧插上两面越南国旗。与此同时,我502、531舰即组织人员登礁,增援我先期登礁守卫人员。在随后的护卫我国国旗和拔除越南国旗的战斗中,越军于8时47分10秒首先向我开枪,打伤502舰见习副枪炮长杨志亮,越HQ604船用机枪向我守礁人员和502舰扫射。我守礁人员立即还击。我502舰向HQ604船开火。8时55分,敌HQ604船中弹起火,4分钟后沉没(502舰对其射击时间约8分钟)。此时越HQ505舰向我502舰射击,我531舰即向敌HQ505舰开火。同时,我556舰向登上琼礁的越军和HQ605船开火。在击沉HQ605船后,根据海上编队指挥部命令,我3艘舰集中火力重创了敌HQ505舰。
  此次海战,我击沉越军运输船2艘,重创越坦克登陆舰1艘(据说该舰后来在拖带回越南途中也沉没),俘敌9人(据海战指挥员陈伟文估计,我歼敌超过300人)。我轻伤1人。
  在海战结束之际,有资料称编队发现多批空情,于是502、531两舰在556舰的掩护下,立即召回礁上人员,尔后组成防空队形,向赤瓜礁东南宽阔海域机动。但在《现代舰船》2011年10A期刊登的对陈伟文的采访文章中,陈伟文回忆他是在海战快结束时接到舰队电报,说越南有3艘苏联建造的“别佳”级护卫舰往赤瓜礁机动,令其准备再战。陈伟文于是将我登礁人员召回,机动占位准备作战的,后来没见越舰来才又回礁上去抓俘虏。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本次海战我军只抓了9名俘虏。综合各方面消息判断,我认为陈伟文的回忆更加可信。

  三、1988年3月前后越南航空兵实力的一般判断

  从海图上测量作业得知,永暑礁距离越军海岸线最近距离大约为420公里,而赤瓜礁在永暑礁以东大约152公里的海面上。因此赤瓜礁距离越南海岸线最近距离大约为570公里。从这个距离来看,越军航空兵当时能飞到赤瓜礁上空执行反舰任务的只有米格21和苏22。这两种作战飞机中,米格21是歼击机,越军飞行员应该很少训练其对地对海的攻击科目。而且从作战半径看,米格21即使能到达赤瓜礁海域也已处于其作战半径边缘,存在时间不会太长。从这两点来看,1988年3月14日前后,越军能投入到赤瓜礁海域作战的飞机应该只有苏22一种。
  航空兵的使用不是简单的起飞、作战、返航了事。这里首先有个领航的问题,尤其是要飞到远距离作战时就更是如此。一般的无线电导航台对高空飞机的导航距离在100海里,也就是185.2公里。越军当时在赤瓜礁及其附近海域的岛礁应该还没有部署对空导航设施。因此,越军飞行员当时要驾驶苏22飞行570公里左右的距离抵达赤瓜礁海域上空,这个任务不轻松。从领航技术角度而言,虽然苏22装备有导航设备,但只是单座,一个飞行员要能够飞到570多公里远的海域,对飞行员的领航和驾驶术有很高的要求。此外,远海飞行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也有很高要求。因为在远海飞行一旦飞机出现故障或作战中受伤,飞行员就要在海上跳伞。而海上跳伞获救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是要低于在陆地上跳伞的。这是会对飞行员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的。总的来说,从歼/强击机航空兵部队的一般情况看,能飞行到570公里外的海域执行任务的飞行员是不多的。另外由于水面舰艇能够机动,因此越机在飞到赤瓜礁海域上空后要发现我水面舰艇更加不容易。
  在航空兵部队里,对水面舰艇的攻击是一个高难度的科目。由于水面舰艇能够机动的关系,因此比轰炸陆地上固定目标的难度是要高的。越军当时虽然已装备了对地/海面目标攻击的导弹,但对导弹射击技术的掌握也是不容易的,需要一定训练时间和消耗一定数量的实弹才能达到相当水平。因此当时越军具备攻击水面舰艇能力的飞行员应该是不多的。
  综合上述分析,当时越军能够飞到赤瓜礁海域攻击我水面舰艇编队的飞行员应该只有其飞行员的10%。
  航空兵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飞机的维修保养水平。这里面很重要的两个指标是:良好率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苏22是可变后掠翼飞机,构造复杂,理论上出故障的概率要高一些。苏联研制和制造的飞机,其主要作战区域应该是在欧洲这样的北温带以北地区的陆地。而越南苏22所部署之地芽庄和战区所在的赤瓜礁海域,基本上都在热带,且为海洋地区,高温高盐高湿的使用环境,更加容易让飞机出故障。从所能看到的美军可变后掠翼飞机F-14、F-111在70、80年代和海湾战争期间的良好率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等数据来看,F-14的良好率在某些年份只有0.5-0.6,而F-111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在1小时左右。美军在1986年空袭利比亚时,因为长途飞行的时间大大超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F-111机群不得不通过增加备份机的方式来确保机群到达任务空域时有足够数量的飞机来完成任务。实际任务中,F-111机群也确实有若干架出了故障而不得不退出任务。越南不是一个工业国家,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自然也就谈不上有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假如苏22是越军自己维护保养的,那么其良好率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应该都不会太高。假如是靠苏联人维护,则苏22也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导致这两项数据不高。以8、90年代世界顶级空军——美国空军——的水平来推断,我认为在1988年3月前后,越军苏22机群的良好率在0.5,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在1.5小时(这是考虑到苏制飞机一向较为“皮实”)左右。
  根据有关资料,1988年3月前后,越军应该只有一个团装备苏22,数量大约为40架。此外还装备有若干架苏22双座教练机。因此,判断在1988年3月前后,越军总共有46架左右的苏22。按照0.5的良好率计算,其能投入使用的苏22为24架,能到远海执行反舰任务的飞行员按10%计算,为5名。
  从90年代初期海湾战争中美军飞机的日出动架次看,美国空军很多型号的飞机平均一天出动1-1.58架次,F-117的日平均出动架次甚至不到1。这既与飞机的维修保养能力有关系,应该也与飞行员的体能和所执行任务强度大小有关。以1988年3月14日越军飞行员到赤瓜礁海域攻击我军这一任务而言,其来回飞行所需时间加上攻击所需时间,总共大约2小时左右。这对其飞行员的体能消耗是不小的。因此假定1988年3月14日及以后,那5名能执行远海攻击任务的越机飞行员全部安全飞回降落,那么他们最多也就能再出击一次。
  从苏22的装备性能看,其夜间飞行能力不强。而夜间飞行尤其是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对飞行员来说是高难度的科目。因此本文判定当时越军飞行员只能在昼间飞到570公里远的赤瓜礁海域攻击我水面舰艇编队。
  综合上述,本文认为在1988年3月14日及以后一段时间,越军航空兵对我赤瓜礁海域水面舰艇编队所能发动的攻击是:昼间一次投入5架苏22,对军舰实施攻击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这样的攻击一个白天之内最多发动两次,越军这样的攻击最多持续5天。


  四、越南航空兵的攻击战术与我水面舰艇编队的防空战术

  苏22装备有2门30毫米机炮,能挂载航空炸弹(这里假定为100千克、250千克两种)、航空火箭弹(这里假定为57毫米、80毫米两种火箭弹),并能挂载AS-7(Kh-23)、AS-9两种导弹对水面舰艇实施打击。
  这里首先分析苏22挂载AS-7、AS-9两种导弹实施攻击的战术和我水面舰艇的防空战术。
  AS-7(Kh-23)的性能数据如下:
  长:3.5米
  直径:
  发射重量:1200公斤
  战斗部重:烈性炸药400公斤
  飞行速度:0.6马赫(204米/秒)
  使用高度:300-3000米
  射程:10公里(有的资料认为在10-15公里,有的资料认为在8公里,这里取10公里)
  制导方式:无线电指令
  AS-7 为世界第一代战术空地导弹。这一代的空地导弹是为了提高临空攻击精度,减少攻击机的损失而设计的。采用目视瞄准和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只能在昼间良好气象条件下使用,发射后载机不能脱离,向目标飞行直至命中。因此载机的机动受到严重限制。该导弹的命中精度低,圆概率偏差(CEP)达几十米。
  1988年3月14日,我水面舰艇编队的编成为:65型护卫舰一艘(502舰)、053K导弹护卫舰一艘(531舰)、053H1导弹护卫舰一艘(556舰)。从各方面资料判断,当时这3艘舰上没有装备电子对抗设施,因此不能通过干扰AS-7与载机之前的通信来对抗其攻击。面对越军使用AS-7实施的打击,我编队可以使用舰炮远距离对空射击扰乱其瞄准、舰只高速机动规避的战术应对。也就是说,在苏22发射AS-7后,由于其最大射程为10公里,因此我舰能通过目视观察到,此时指挥员命令100毫米主炮对苏22射击扰乱其瞄准,同时让舰只加速机动规避失去制导的导弹。下面是具体战术计算。
  502舰舰长90米,型宽10.2米,设计最大航速20.5节(实际能跑21.5-23节)。502舰高速机动时以航速20节计算,则其速度为10.3米/秒。502舰要机动一个舰长(90米)的距离只需不到9秒,这里按9秒计算。考虑到苏22发射AS-7后我对空目视观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现、确认并报告指挥员,而指挥员在接到报告后需要一定时间判断态势、下定决心、下达口令,舵、伡接到命令后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使军舰航向、航速达到指挥员要求,这些时间总共按10秒计算。在(9+10)秒这段时间里,AS-7飞行距离为3876米。我护卫舰上的100毫米主炮(两种型号),最大射程在20公里以上,最大射高在10000米以上,37毫米副炮的对空射击距离取3500米。上述计算表明,我军通过100毫米舰炮对空射击的火力,将苏22逼在4千米以外,并加强对空观察,就有可能在其发射AS-7导弹后,有足够时间一边以舰炮火力扰乱苏22的后续瞄准一边以高速机动避开攻击。531舰舰长103.5米,型宽10.8米,设计最大航速28节;556舰舰长103.22米,型宽10.8米,设计最大航速25.5节。531和556舰的长度虽然较长,但其航速快,以25节(12.86米/秒)航速计算,其机动一个舰长的时间仅需8秒,因此采用这种战术应对时更加自如。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国研制的海无-1式无线电引信在1981年12月就已经通过了设计定型。该引信配海100/56空炸榴弹和79式双100舰炮榴弹。在1988年我去南沙执行任务的护卫舰上应该也配备了这型引信。100毫米主炮使用这一引信实施对空射击,对10公里内的苏22将有相当大的命中概率。因此如果只是扰乱4千米以外飞行的苏22的瞄准,对我护卫舰来说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AS-9的性能数据如下:
  长:6.03米
  直径:0.49米
  发射重量:700公斤
  战斗部重:烈性炸药130-200公斤
  飞行速度:0.8马赫(272米/秒)
  使用高度:最低使用高度估计在300米
  射程:80-90公里
  制导方式:被动雷达寻的
  AS-9最大射程较远,且发射后不管,当苏22在该导弹最大射程附近发射时,我护卫舰不能通过舰炮对空射击来对抗。由于我编队中有531舰,虽然该舰当时没有携带舰空导弹参战,但其装备的381三坐标雷达能为编队提供空情保障。这里假定381雷达对空中目标发现距离为100公里,并且由于AS-9尺寸较大,因此在其发射后能够发现。假如苏22携带AS-9对我编队实施打击,我军可以通过突然关闭雷达和无线电通信,军舰高速机动规避的战术躲过其打击。以AS-9的飞行速度和502舰的舰长、最高航速计算,只要我军舰于5168米的距离以外(对531、556两舰则是在4896米以外)发现AS-9来袭,就有可能做到以关掉所有电磁辐射、高速机动的战术规避成功。由于我100毫米主炮对空最大有效射程约为11公里,且苏22飞到11公里距离以内时我护卫舰以目视观察(军舰上有手持望远镜和固定式高倍望远镜)发现其是否发射导弹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可以组织100毫米舰炮对空火力重点拦截AS-9载机,迫其在5168米距离以外发射AS-9。对于11公里以外的苏22则主要依靠531舰上的381雷达,以及502舰、556舰上对海警戒雷达的对低空目标观测能力来监视其是否发射导弹,同时加强人力对空观察,并视情采用关掉电磁辐射、高速机动的战术来规避。
  苏22挂载航空炸弹实施攻击时,我舰应力求在其飞至投弹线之前使用舰炮对空火力实施拦截和扰乱其瞄准。从提高命中精度而言,越机最好的战术是以较低速度低空俯冲投弹。当苏22以200米/秒在1000米高度实施俯冲轰炸时,投弹线为900米,按照双37副炮对空有效射程为3500米计算,则掩护半径为2400米(注:对空掩护半径为高炮对空最大有效射程减去敌机投弹线距离),有12秒的射击时间,以双37舰炮的射速能有较为密集的弹幕实施拦截。当苏22以200米/秒在2000米高度俯冲轰炸时,投弹线为1500米,双37副炮有效射程为2900米,掩护半径为1400米,有7秒的射击时间。当苏22以200米/秒在3000米高度俯冲轰炸时,投弹线为2100米,由于此时双37副炮的有效射击半径仅为1800米,因此无法在敌机投弹之前实施拦截。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以502舰这一65型护卫舰上的老式双37副炮的性能来进行的分析。在531和556两舰上的副炮为新型双37毫米炮,其炮口初速由老式双37毫米炮的866米/秒提高到1000米/秒,射速也有所提高,因此其对空射击的有效距离是有所提高的。502编队三艘舰的主炮都是100毫米,但502舰上是老式的单100毫米炮,531和556两舰上是新式的双100毫米炮。这两种型号的主炮炮口初速都差不多,最大射程和最大射高也差不多,主要区别在于新式舰炮的射速比老式舰炮提高了差不多一倍。100毫米炮的最大射程为22500米,最大射高16000米。从陆地上100毫米高射炮连(8门制)对6000米高度以下目标射击时有效火力半径都在11200米以上(对4000米以下目标的有效火力半径为12000米以上)来看,502编队三艘舰一共7门主炮(11根100毫米炮管)有一定概率能把越军的苏22拦截在11000米以外。因此即使是对付苏22以普通航弹实施的临空轰炸,100毫米主炮也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苏22挂载57毫米航空火箭弹时,其最大射程为5-7千米。但这种航空火箭弹的战斗部仅重1.1千克,所以很难将我护卫舰击沉,亦很难对有装甲保护的我主炮造成危害。它只能对我露天驾驶台和甲板上的人员和双37炮造成伤害。当苏22挂载80毫米航空火箭弹时,由于这种口径的航空火箭弹有多种型号,因此其最大射程和战斗部重这两项性能有多个数据。这里我们取最大射程的数据中最大者——1.2-6千米,战斗部数据中最大者——32.7千克。但航空火箭弹发射后受风力影响较大,因此散布较大,精度较差,尤其是在射程较远时更加明显。苏22若使用航空火箭弹对我舰实施攻击,在3千米以外开火则命中精度较差,在3千米以内开火则我双37副炮有较长时间的射击对其载机实施干扰、拦截。
  苏22最后一项攻击手段就是使用机上的两门30毫米机炮对我舰实施攻击。30毫米机炮的最大射程为3000米。因此我双37副炮亦能较好地对其实施干扰、拦截。
  总的来看,我502编队当时对越苏22的各种攻击手段都拥有应对手段。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当时我编队中各舰都没有装备电子干扰设备,但我军舰当时应该是配备了发烟罐的。使用发烟罐发烟,并结合海战场的风向风速,我编队各舰就能被烟幕所遮蔽,从而破坏敌使用AS-7、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和航炮的攻击。此外,由于当时越军不仅苏22没有装备对海搜索雷达,其巡逻机应该也没有装备对海搜索雷达,只能依靠目视搜索、识别我编队,因此使用发烟手段还能有效降低越航空兵在海上发现我编队的概率。还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在赤瓜礁还是永暑礁附近海域,都在苏22最大作战半径的附近。我编队充分发挥100毫米主炮射程远的优势就能有效破坏苏22攻击的组织。只要破坏掉苏22的几次攻击,就有可能使其因燃油问题而被迫返航,从而到达有效防空作战的目的。而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在越军一次攻击所投入飞机最大数量为5架的前提下,我通过100毫米主炮对空射击、舰艇高速机动、施放烟幕等手段的综合使用,是较易实现的。
  从我编队的角度而言,531舰和556舰都各自装备有2座双联装100毫米舰炮。因为射速较高(2×30发/分),因此从射速来计算,一艘军舰上装备的100毫米主炮就相当于1个陆地上的100毫米高射炮(8门制,每门射速为15发/分)连。再考虑海军100毫米主炮除了可以使用时间引信外,还可以使用无线电近炸引信,因此其综合防空作战效能应该是相当甚至大于陆地上的1个100高连的。502舰上的主炮数量较少(3门),且射速较低(15发/分),因此大致相当于陆地上的一个100毫米高炮排。当3艘舰在编队指挥所的统一指挥下对某一方向的空中目标实施集火射击时,可以认为相当于陆地上2.5个100毫米高炮连,也就是大致相当于1个100毫米高炮营在实施射击。而531和556舰上的双37副炮,由于其舱面设置的原因,因此在一个方向只能集中2门炮实施对空射击。虽然其射速较高,但也只相当于陆地上2/3个37毫米高射炮连。而502舰上的双37副炮,虽然由于舱面设置的原因能够在任何一个方向集中3门炮实施对空射击,但也只相当于陆地上1/2个37毫米高射炮连。编队3艘舰上的副炮统一集火射击时,相当于2个陆地上的双37毫米高炮连,或者大致相当于0.6个双37高营。此时编队还可能在另一个方向上集中4门新双37副炮和1门老双37副炮实施对空集火射击,此时火力效能相当于(2/3+2/3+1/6=1.5)个陆地上37高连,或者大致相当于0.5个双37高营。从上述以陆地上高炮分队为标准进行的作战效能换算来看,1988年3月14日我502编队的防空火力组成中,37副炮虽然门数较多,一共相当于3.33个37高连,但由于舱面设置的原因,因此在任何时候的任一方向都无法集中起相当于2个37高连的火力,更加谈不上集中起近似于1个37高营的火力,防空作战的主要火力应该是100毫米舰炮。从前述我军舰对苏22各种攻击手段的抗击所做的分析也可以看出,100毫米主炮所发挥的作用是再多的37副炮也无法代替的。502舰上的两座双联14.5毫米机枪,由于射程近(2000米以内),所以这里认为在编队防空作战中它的作用不大。
  从上述战术分析也可以看出,我编队能否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发现空中目标,是能否有效实施防空的关键。我531舰装备有381雷达,能在较远距离发现敌机,但在敌使用AS-9反辐射雷达的情况下,我雷达必须依靠突然关机的战术配合军舰高速机动来实施规避。虽然根据前述分析,我舰载雷达可以在AS-9距离5168米时才关机,但这在指挥上增加了一个事件,从而使得我防空作战的组织、指挥更加复杂。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与AS-7无线电制导导弹相比,AS-9是对当时我编队威胁较大的武器。
  从越军航空兵的角度而言,其最有效的战术是以小编队甚至是单机,多批次,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同时进入,使用航空炸弹和火箭弹实施临空攻击。这样将能造成我防空火力的顾此失彼从而提高突防成功概率。而苏22的超低空突防反倒对其不是太有利。从前述分析看出,苏22的攻击高度越低反倒越有利于我组织双37副炮火力对其实施拦截,而且海面上超低空攻击对越军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要求太高。这与1982年阿军航空兵以超低空突防手段在远距离上避开英军舰防空雷达的侦测成功发射反舰导弹的情况不同。因为阿军航空兵使用的是射程在数十公里以外的装有末制导雷达能自动锁定军舰并实施超低空、高亚音速攻击的反舰导弹。再加上阿军飞行员受过良好的训练,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都很高。而越军在1988年3月前后所能使用的无线电制导的AS-7射程近,反辐射导弹AS-9则原本就不是用于攻击水面上的军舰,因此应该是没有超低空掠海突防的功能,加上尺寸大,飞行速度也相对略低,易于雷达或目视观察发现并组织军舰机动规避。前已分析,越军要在远海上组织这样的多方向(2-3个方向)协同攻击,需要其飞行员具备相当高的技战术水平,我认为其很难组织成功。因此总的来看,在越军一次攻击只能投入5架苏22的情况下,我编队的100毫米主炮将有较大概率在一个方向集火对空射击后再向另一个方向转火对空射击,从而能有效地在较远距离上破坏掉越苏22的多方向协同攻击。
  越军还可以采用携带反辐射导弹的1-2架苏22与携带航空炸弹、航空火箭的3-4架苏22相结合实施攻击,这将能因为攻击手段的增加而导致我军防空复杂程度和难度的增加,从而提高其攻击成功的概率。
  总结起来,1988年3月14日前后我502编队实施防空作战的原则应该是:
  1、加强对空观察。这可以通过挑选眼力好、经验丰富的人员,增加对空监视哨确保没有对空观察死角等方式实现。
  2、531舰的381雷达应精心操作,争取在最大距离上发现目标,并争取发现敌远距离发射AS-9反辐射导弹的动作。
  3、必要时,编队3艘舰的所有雷达全部关机,依靠人力对空观察和无线电只收不发接收舰队发来的空情组织对空情报保障。后者是因为我军当时能够在上千公里外的舰队司令部依靠无线电技术侦察手段截获越军的无线电通信。
  4、每艘舰上的雷达部门和通信部门都要做好随时根据命令快速关机的准备。
  5、加强100毫米主炮的射击指挥,精心组织3舰100毫米主炮对空射击的集火、分火和转火。
  6、100毫米炮对远距离上的空中目标射击时,应每炮一次最多射击5发弹,然后观察射击效果,再组织每炮1-5发弹的射击。这样能在保证一定射击效果的同时,较好地节省宝贵的100毫米炮弹。
  7、100毫米主炮的对空射击应立足于驱离、干扰,而不是毁歼。也就是说要敢于在较远距离上分配100毫米舰炮火力给每架来袭的苏22。37毫米副炮的射击可以立足于毁歼,但在某些时刻也要敢于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立足于驱离和干扰。这条原则是根据交战空域在苏22最大作战半径边缘,以及越军飞行员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不会太高而确立的。
  8、要精心组织军舰的高速机动,同时要视情况组织施放烟幕掩护。由于施放烟幕的效果受当时海域风向、风速的影响,以及军舰航向、航速的影响,要求指挥员的操舰水平要高,下决心和下指挥口令都要果断、准确、快速。
  9、加强对空中目标的识别,避免误伤民机和它国军机。


  五、战役与战略层面上我军与越军之对抗

  在1988年3月14日9点以后,当赤瓜礁海战结束时,假如我编队要在越航空兵威胁下继续存在于赤瓜礁,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是能够做到的。但还有一个更为稳妥的办法,那就是与在赤瓜礁海域附近的503舰会合,再与永暑礁-华阳礁附近海域执行护卫任务的我162导弹驱逐舰和553、510护卫舰会合。由于越军一次出动的苏22数量不多,且攻击能力不强,我海上分散各处的军舰会合组成更大编队,能因更多100毫米主炮的对空火力而更加安全。
  越军当时有苏联制造的“别佳”级护卫舰5艘。该型护卫舰主炮为2座双联装76毫米炮,无反舰导弹,能发射鱼雷(射程10-15千米),在与我导弹驱逐舰、护卫舰的对抗中不占优势。因此当时越军对我威胁最大的是航空兵。从前述分析可知,越军对我海上编队的空中打击受装备维修保养和飞行员技战术水平、心理素质高低所限制。这两个因素中,飞行员的制约因素更加突出。越军对我威胁最大的航空兵主要部署在沿海的芽庄。因此在1988年3月14日海战后,我军为了保障海上编队的安全,可以组织空降15军的侦察分队以运8输送,伞降敌后实施破袭,视情打击越飞行员和飞机。执行该任务的侦察分队将由水下隐蔽接近芽庄附近海域的我33型潜艇撤回。这一特种作战行动组织协调难度相当大,但它能比较好地避开我军打击越南国土这一限制,从而使我能主动控制局势,避免升级。
  我军在1988年3月14日海战后,为了加强对南沙海域我海上编队的各项保障,可以考虑出动水轰五型水上轰炸机。水轰五的航程足够从海南三亚的海军基地起飞前往南沙我编队所在海域,并能在水面降落,从而给海上编队送去宝贵的100毫米主炮炮弹和药品、医疗器材、医护人员、主副食品等,并能将编队中受伤的伤员和烈士遗体快速运回后方基地(对付当时的越海军无需搜潜攻潜,水轰五也不必承担反舰任务。因此水轰五除了装载炮弹以供尾部炮塔2门23-2航炮自卫外,无需外挂任何反潜反舰武器,如此可以省出载重。机上的搜潜设备、投放浮标操纵机构、磁探搜潜警戒干扰设备可以拆除,声呐、磁探员无需上机,乘员休息舱内的吊床等设备亦拆除,这样就能腾出相当的空间来装人、货)。
  我军还可以用水轰五搭载海军陆战队的肩扛式防空导弹分队快速增援水面舰艇编队。1988年我军装备的肩扛式防空导弹型号应该只有红缨5号。但该导弹的性能决定了其对海上编队防空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红缨5号导弹的作战高度为50-2500米,作战距离为800-4400米,迎面攻击时目标最大速度仅为150米/秒,尾追攻击时目标最大速度为260米/秒。前已分析,越军苏22对我水面舰艇编队威胁较大的是以200米/秒的速度实施俯冲轰炸和在3千米距离外对我实施航空火箭弹攻击。而红缨5号的有效射程和有效射高基本与双37副炮重合,因此难以弥补我100毫米主炮和37毫米副炮之间的火力空白。红缨5号导弹上舰后更多的是在敌机攻击后拉起或掠过我舰时攻击。红缨5号导弹分队抵达南沙后,可以考虑部署于礁盘和拖船、登陆舰、补给船等严重缺乏对空火力的目标。这样能较好地发挥兵器性能,也能较好地减轻我舰只对上述目标的防空压力。
  我军应该向南沙永暑礁海域出动潜艇,以打击越水面舰只。我驱护舰对越水面舰只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但由于越军相对来说较易形成舰机协同作战,所以我出动潜艇的主要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分担我驱护舰对海作战压力,从而能够集中更强的主炮火力以实施防空。
  我军应调装有381甲雷达的驱逐舰增援南沙。水面舰只要较为有效地实施防空作战,需要尽可能远地发现空情。参加赤瓜礁海战的我军三艘舰只中,只有531舰装有381雷达。但该型雷达的性能应该是不太好的。而381甲雷达的性能就比较好,也较为稳定可靠。在当时,381甲雷达已经生产出2台样机。第一台样机装在132舰上,第二台样机装在110舰上。到1987年底,110舰上的381甲雷达已经完成了一系列试验,海军表示满意,并在该年底批准了该雷达定型。假如在1988年3月14日以后,132舰上的381甲雷达没有拆除并工作良好,那么我军将能派出2艘装备有381甲雷达的驱逐舰到南沙海域。事实上,110舰从1988年3月起随编队去南海执行任务,历时五个多月。在这期间381甲雷达发现越南侦察机及其他不明国籍的高空(5000~14000米)飞机201架次,探测到的目标最远达288公里。尤其110舰是指挥舰,有较强的对空指挥能力,很适合作为南沙海域我海空协同作战的指挥所。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双联装100毫米主炮的对空火力对我军在南沙的持续存在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军应立即在全海军范围内抽调装备双联装100毫米主炮的舰增援南沙。在1988年3月14日,我海军已列装的作战舰只中,除了053K型的531舰之外,还有9艘053H1型导弹护卫舰也装备了这型主炮。这9艘舰是533、534、543、553、544、554、555、545、556,其中544舰进行了一系列改装,主炮换为法国单100毫米主炮。此外,我军还应考虑抽调若干艘051型导弹驱逐舰前去南沙。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利用051型导弹驱逐舰上的双130主炮防空和预警雷达提供空情。
  我军还可以考虑调037型猎潜艇到南沙参战,以提高我水面舰艇编队的对空防御能力。从前述对越军航空兵战术和我军防空战术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军100毫米主炮和37毫米副炮之间有较大的火力空白,需要57毫米炮来填补。037型猎潜艇装备2座双57毫米炮和2座双25毫米副炮。双57毫米炮对高度1000米目标的有效射击半径为5900米,对此高度上以200米/秒和250米/秒实施俯冲轰炸的目标掩护半径都是5000米,对高度2000米目标的有效射击半径为5600米,对此高度上以200米/秒和250米/秒实施俯冲轰炸的目标掩护半径分别为4100米、4000米,对高度3000米目标的有效射击半径为5200米,对此高度上以200米/秒和250米/秒实施俯冲轰炸的目标掩护半径分别为3100米、2900米。由此可见,双57毫米舰炮能在更远的距离、更高的高度上对来袭的苏22在投弹线以外实施射击。这点在防空火力运用原则为驱离和干扰时特别重要。由于1988年时越南海军没有装备潜艇,因此037型猎潜艇去南沙时可以不携带反潜深弹,但要多带些发烟罐。猎潜艇的最高时速为30.5节,且体积小,可以作为驱护编队的外围警戒兵力部署。在防空作战时,猎潜艇在编队统一指挥下高速机动占领射击阵位,以57毫米舰炮的对空火力弥补驱护舰对空火力空白,同时以高速机动和发烟配合快速遮蔽编队。当然,猎潜艇要到南沙作战,首先要解决的是长途机动的问题,其次要解决与大舰协同作战时既不阻碍其对空火力发挥,又能有效弥补其对空火力空白的问题。这都不是容易的事。
  在空中战力方面,我军可以考虑出动两架歼8(只带副油箱不外挂任何武器,只用航炮战斗),下决心不飞回去,一直在编队上空战斗值班至燃油耗光,飞行员跳伞,由海上编队救护,然后搭乘水轰五飞回后方基地再战。这能利用歼8型歼击机2000公里的航程,在飞行1000公里后在编队上空巡逻1000公里。这一做法将损失2架歼8,代价颇大,但如果指挥引导得当将能打击到越苏22。假如能在这样的空战中击落击伤苏22,将能挫伤越军航空兵的士气,威慑其航空兵的后续使用,并能极大地振奋我海上编队的士气。
  我军可以视情况对苏22实施伏击。具体战术为:由技侦力量掌握其出动时间后,命令2架歼8出动;具有对空预警雷达的162舰编队向西行驶到苏22返航必经海域,边引导歼8飞来待战,边开启对空雷达搜索;待苏22返航时,由162舰指挥2架歼8对苏22实施攻击。由于苏22上的飞行员很重要,因此必要时我军可下决心以前述方式增加待战时间求得达成伏击,以损失2架歼8的代价换取击落苏22的战果。
  为了保障歼8战机以最短的飞行航线抵达南沙,我军可以考虑出动轰6在空中执行导航任务,或出动水轰五降落于适当海面执行对空导航任务,也可以出动潜艇执行对空导航任务。
  以上是在战役层面我军在1988年3月14日海战后所能够迅速采取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将能使我军在南沙的海空战力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保证我军在南沙能占领数个礁盘并进行建礁工作,还能为我军收复越占岛礁的作战行动提供基础。而在战略上,我军能做的事情有下面几件。
  第一、加大北方陆地上的军事压力。我国西南与越南北方有陆地接壤,在1979年后到1987年的这段时间,双方陆地边界的武装冲突一直没有彻底停止。在1987年1月,越军向我边境发动大规模进攻,被我击退。在1987年10月,越军一架米格21侦察机飞入我国广西境内,被我军使用地空导弹击落。因此,1988年3月14日赤瓜礁海战爆发后,我国可以顺势利用这一态势,从陆地上加大对越军的压力。这将有可能迫使其包括苏22在内的空中战力机动至北方部署,如此则能使我在永暑、赤瓜礁一带海域的海上编队更加安全。
  第二、出动轰炸机对越南南部航空基地实施轰炸。从前述分析可知,越军对我威胁相对最大者为苏22。而这些苏22正是部署在越南距离南沙永暑礁海域最近的芽庄。因此我军可以考虑出动轰六、轰干六(轰六改装而成的电子干扰机,具备压制多种导弹制导雷达、火控瞄准雷达和防空导弹的干扰能力)所组成的机群对该基地实施轰炸。由于芽庄距离我海南岛航空基地很远,我歼击机很难伴随轰炸机群护航,因此轰炸机群遭遇越歼击机拦截的可能性很大。为此应针对越航空兵夜战能力较弱采取夜间轰炸的方法。但夜间长途奔袭、轰炸,对我轰炸航空兵的领航、轰炸技术要求很高,我军即使有能够执行这样任务的飞行员,应该也是不多的。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在我侦察分队已渗透到位后,以破袭手段打掉敌防空雷达、控制中心或地面上米格21机群后再实施轰炸,或在夜间由地面侦察分队引导轰炸,这样可能有较好的轰炸效果。必须要注意的是,轰炸越南南部航空基地,在作战手段上是升级了局势,比较敏感。因此这一手段的组织实施不仅困难,而且可能会由于战略上控制局势升级的需要而不得实施或临时中止。
  第三,我可以主动对苏联示好,分化瓦解其与越之联盟。苏军当时在越南金兰湾有驻扎舰艇,并且应该会驻扎有其他的部队,比如通信、技术侦察等力量。在1988年3月14日,我应在战略上警惕苏军会公开或秘密出兵参战的可能性,或是以各种技术力量隐蔽地为越军提供支援。并且我还应在战略上警惕越南向苏军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以图再战的可能性。为此,外交上我应主动向苏联示好,并采取经济合作等手段以求分化瓦解苏越联盟。由于当时苏联经济已比较困难,我这一手段是有可能达到一定效果的。
  第四,我可以向美国寻求购入一定数量的高性能武器。当时我国与美国正是关系很好的“蜜月期”,我向美国提出这一方面的需求有可能得到满足。我若向美国购买F-15、F-16战斗机,就能短时间内于一定程度上改变双方在南沙上空的航空兵战力对比,或是向美国购买毒刺防空导弹,这种导弹比我国的红缨5号防空导弹的射程要远、飞行速度要快,部署在水面舰艇上能在一定程度改善其低空防御能力。一旦我向美国提出的军购得到满足,则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我在南沙夺取制空权的能力,而且能向苏联表明美国有限介入南海斗争的态势,以此达成对苏联介入的牵制。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南沙海空域有美国及其盟国的重要交通线,美国应该会在战略上担心我国全部收复南沙岛礁之后限制其通过。美国可能在战略上会乐于看到南沙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不会出手助我在南沙的军事斗争。因此在战略上我们对此不应抱太大希望,而是仅作为外交上的一个手段对苏联施加一定的压力。
  第五,我国可以考虑改装053H舰1-2艘,增强其100毫米炮火力。这个方案是:用两座双100毫米主炮替换掉053H舰原来的两座单100毫米主炮,并拆掉两座双联装SY-1回转式发射装置,增加两座双100毫米炮,此外安装对空预警雷达。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1988年南沙海域的防空作战中,100毫米舰炮的对空火力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军若能在一艘护卫舰上有4座双100毫米主炮,就相当于有了2个陆军100毫米高炮连的对空火力。这样在编队作战时,一艘这样的护卫舰和一艘装备两座双100毫米主炮的护卫舰集火,就能获得相当于1个陆军100毫米高炮营的对空火力。当然,这一方案的改装难度很大,而且4座双100毫米舰炮朝同一舷集火射击时,对军舰会否造成危及安全的倾斜,这都需要计算和试验才能知道。但即使只将053H型护卫舰的两座单100毫米主炮改装成两座双100毫米主炮,也能大大提高单舰对空火力。
  第六,我国可以改装歼8副油箱,增大载油量,提高歼8飞抵南沙上空后的滞留时间。假如通过如此改装后,让歼8抵达永暑礁附近空域后能有20分钟的作战时间,那就有很大的战术、战役乃至战略效果了。历史上,时任军委副秘书长的刘华清在1988年3月29 日曾召集航空工业部、海军、空军、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等领导,以及飞机研制厂的专家、技术人员,就怎么使我军的航空装备适应南沙斗争的需要进行了专题研究。根据刘华清在回忆录中的记载,与会专家们设想了一个花钱少、见效快、自力更生就可解决的应急方案。刘华清认为这是“切合我军当前实际、解决我军歼击机去南沙作战的最实际有效的方法”。后来刘华清开了几次协调会,应急方案出来了,经过几个月试飞,证明可行。刘华清“心中有了底”。
  第七,立即启动加油机工程。也正是在刘华清召开的这次会议上,决定立即启动加油机工程。根据刘华清回忆录的记载,加油机工程从1989年1月启动,1994年11月,全部通过设计定型审查。这项工程的研制成功,为我军航空兵远程作战提供了技术基础。战略意义极大。
  第八,组织登陆兵力收复被占岛礁,并实施岛礁施工提高防御能力和信息能力。我收复南沙被占岛礁,将能为我以点控面创造条件。比如,我军可以选择面积较大、驻防条件较好的若干岛屿,以登陆作战的手段夺取后,调集兵力兵器驻防。假如我军能在南沙一个岛上驻防100毫米高射炮、57毫米高射炮和37毫米高射炮所组成的高炮兵力群,则根据前述分析,不仅该岛能有较强的对空防御能力,而且能使我舰船在该岛周边大约5-8公里范围内获得一定的防空支援。我军在这样的岛礁上还可以部署对空、对海预警雷达,以加强对周边海空情况的掌握,这将能为我军舰、船、机在周边上百公里范围内的活动提供情报保障。我军还可以部署大功率通信设备和导航设备,从而指挥引导我军活动于周边海、空域的舰、船、机。这都是能大大加强我在南沙的控制能力的。但从夺岛到相关布防完毕有一个过程。这期间我军对所占岛屿的防卫任务很重,所需兵力较多。而且攻击越占岛礁,这也会导致局势的升级,因此政治和外交上的考虑都会影响到此行动。总之,这一行动是否实施要慎重。
  第九,立即组织实施西沙永兴岛机场的勘测施工。永兴岛北距海南200多公里,南距永暑礁800公里,西距越南400多公里,位置适中。假如永兴岛常驻4架挂载大容量副油箱歼8,那么它们从永兴岛起飞将能在永暑礁海域上空活动更长时间,对我夺取制空权的意义很大。历史上,也正是在1988年3月14日南沙海战后,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军委在西沙建机场的建议。1991年5月,西沙机场建成通航。我海军航空兵部队立即进驻,担负起了保卫西沙和南沙的战斗任务。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7-7-9 21:57

过往军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709鱼象鱼说【深度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