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6-10-20 15:55

1020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10-20 17:25 编辑


从“道济”到“济公”

走进杭州灵隐寺,在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的一边,可以看到专门设立的济公殿,殿内还有济公的青铜铸像和2011年新制作的18幅壁画。壁画环绕在济公殿四壁,向公众展示济公传奇的一生。济公,又称济颠,即南宋时在灵隐寺出家的道济禅师。灵隐寺自东晋理公开山,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道济禅师在灵隐寺诸多佛教禅宗祖师中,算是比较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甚至是佛教发展史上少有的能够名贯古今、雅俗所共赏的一大高僧。自南宋以来,关于济公的故事传说就广为流传,各种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垂髻孩童,莫不对济公的故事耳熟能详。“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前些年拍摄的电视剧《济公传》,更使济公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这是经过了文学塑造和民间神化而产生的艺术形象,离原来的形象已十分遥远。那么,能够穿越历史而被人们所铭记和津津乐道的道济禅师,究竟有着怎样不凡的生平事迹呢?道济,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十二月初八,浙江台州人。其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可谓身世显赫。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道济出生后,国清寺住持性空禅师为他取俗名修元,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他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后,他在杭州灵隐寺剃度出家,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就是他的师父。据说,道济禅师行为古怪,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颇有不同。他在庙里不守戒律,嗜好酒肉,性格幽默诙谐,举止癫狂,徜徉市井,因而受到众僧攻击。监寺甚至向慧远禅师呈上诉状,想将道济逐出灵隐寺。但慧远知道道济并非池中之物。他认为,道济是个灵悟之人,尽管不时有癫狂之举,但这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一个得悟了的人,狂即不狂,癫即不癫。因而回复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济颠”这一名字也因此得以流传。对于这些癫狂行为,道济禅师本人以及后世高僧都有评述。著名的诗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即出自道济禅师之口。明朝时期,一个和尚为防止张献忠屠城、求救人命而被迫食肉饮酒的故事,即源自济公的这一理念,旨在说明自己是践行菩萨精神、为了饶益有情而以慈悲心吃肉喝酒。为了防止世人混淆圣凡、执理废事,济公还警惕世人道: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对此,后世的戒显禅师、印光大师等,都有详细的解释。清初的晦山戒显禅师在《济颠本传序》中说:“菩萨住于生死,不为污行,而济颠竟为污行者,何耶?良以证果人欲度执相凡夫,不得不隐圣现劣故也。……近世有等魔禅口说宗教,妄餐酒肉,以为吾学济颠也。此虽可学,而济颠来踪去迹,种种奇特能学否耶?济颠示梦太后,口吐金佛,乃至触境逢缘,现种种神通三昧能学否耶?济颠锦绣蟠胸,出口珠玉,尽大地儒释比让一头地能学否耶?”济颠不像其他的僧人那样,在寺里守着,本本分分地做着和尚该做的事。多数时间,他都飘逸出游、混迹世间,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曾作诗说:何须林景胜潇湘,只须西湖化作酒。和衣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这一方面可见他的随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一生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应该说是个落魄的僧人。大概是因为他好打抱不平,在云游过程中经常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他的事迹才在民间口耳相传,并逐渐被神化,多被百姓称为“活佛济公”。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以学术高僧为代表的“学术路线”,另一种是专门从事佛教实践的路线,济公无疑属于后者,他也因此在民间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济公信仰不仅在江浙一代盛行,在北京、台湾及澎湖列岛,甚至在日本,济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建有大量的济公堂、济公殿等。事实证明,佛教要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中广泛流传,必须深入人间,与社会相适应。file:///C:/Users/qtnf/Pictures/2016100411菩提花叶.JPG

山水游 发表于 2016-10-20 16:41

学习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10-20 17:24

学习。:)

老虫 发表于 2016-10-20 19:00

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020鱼象鱼说【菩提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