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6-6-11 15:21

智慧法语:在梦中都能远离烦恼的二地菩萨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6-11 16:16 编辑

智慧法语:在梦中都能远离烦恼的二地菩萨 作者:明贤法师

二地菩萨在梦里都能离开犯戒垢,这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境界。


http://p2.ifengimg.com/a/2016_24/cff39241ad47f4d_size19_w277_h220.jpg在梦中都能远离烦恼的二地菩萨【经典原文】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入中论》
【经文解释】二地菩萨由于戒行圆满、功德清净的缘故,甚至在睡梦之中也远离了犯戒的一切垢染,身、语、意的一切行为全都清净,并能圆满修集十善业道的一切功德。
这里出现了两个词:“戒”与“十善业道”。我们先来看“戒”是什么。
按照大乘的划分,戒律分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大体来讲,摄律仪戒就是将恶行禁止的戒行。摄善法戒,是引导善业向好的地方回向及发展。“回向”是佛教常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回头向一个好的地方去,可以说是回头向善。当作者尽力造作而努力向善,这是摄善法戒的内容。饶益有情戒,主要是为了断除私心,使自己为“公益的事业”而奋斗,天下为公。
二地菩萨在梦里都能离开犯戒垢,这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境界。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况是:有时在梦里高兴醒了;有时在梦里烦恼醒了;有时在梦里骂人,让旁边没睡觉的人都能听见。这是一种比较错乱的状况,说明即便是到了睡眠中我们都无法调治身心。“梦中亦离犯戒垢”,是对个人心性的三个部分调节得很合适才能做到。但这不是说只有菩萨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就做不到。菩萨就是凡夫做的!
这三个部分的界别,一定要了解清楚。
月称论师教我们,首先要确定世俗的真理是有,确定世俗是暂时有,并且有如下三个范畴:感性、理性和佛性。当然,月称论师没有将这三个词放在一起讲,但我们应该放到一起。
佛性,不信佛的人也可以笼统地说成是“神性”,总之是与信仰有关,与生死有关,要有敬畏之心的那部分。佛性的范畴是至高无上的,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来对待,因为它直接涉及到生命最根本的问题——生和死转依的问题,这是只有宗教的先知者才能帮我们解决的。
感性、理性的区分,大家就很常见了。在世俗谛的暂时存在中,我们要相信有规则:
感性的规则是情感的规则,不允许有太多理性成分参与。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不需要清官断,它是不需要“道理”的,没道理可言!一旦进入情感范畴,那就是因缘。这因缘,不允许用理性的方式去选择对或错,所谓的“对”或“错”也都是错,就是随缘比较好。“随缘消旧业,不复造新殃”,替未来播下好的种子,多做善事,少做恶事,就是如此。
理性,那就不是家庭的,而是在社会的、工作的、伦理的范畴中。
至于规则,就是它们“三者不能互相越位”:
不能时时将理性的规则往感性的范畴中运用。时时运用会伤感情,伤得过分彻底以后,感情就没有了。没有感情的氛围,那就只有一个失败的结果了。
而在理性的生活氛围中,不允许太感情用事,或者以过于神秘性的思考逻辑去用事,这样用心也会出事。所以,在做工作或处理世间伦理关系时,不应该太凭着个人意气去考虑、用事,否则会有麻烦。
而佛性的部分,是超乎感性理性,又基本驾驭感性理性的,它是这个层面的问题。因为生命问题一定解决感情和道理的问题,但也不能降格到感情和道理之中,所以它需要有特殊的尊重,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谨小慎微才能处理好。
这是个界别的问题,一旦区分不好,势必形成越位,生活就会乱套。
比如,关于信仰的原则性,我们要勤修习恭敬三宝或劝善改恶,但如果在一个十分严谨的伦理氛围中见人就实施“佛教政策”,这样也会出问题。
曾有路人问我:“为什么你们那些居士在放生的时候,使劲地念阿弥陀佛,一定要让所有的过路人都听一遍?路过的人有些愿意听,有些不愿意听,是不是必须得听?是不是念阿弥陀佛时就不用遵守社会公理呢?”
我回答:“可不能这样做,因为每个人的行为要求各有区别。相信社会公理有社会公理的需要,而信仰有信仰的氛围,各有适用范围。”没有区分好这些界别之前,生硬地拼凑或移植,烦恼就产生了。
让一个人在梦中也能很心安,没有这种越界的烦恼,一定是生活中的“界别”定位得十分合理。所以我相信,关于感性、理性和佛性界别的确定,会帮助我们在修行中进步,也一定会帮助我们将世俗的生活处理好。“无正世俗梯,无上正高楼”,不善世俗谛,不得第一谛(胜义谛)!(明贤法师解)
【经典介绍】《入中论》,梵名Madhyamakāvatāra ,西藏名Dbu-ma-lah!jug-pa ,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中观宗之大成者月称(梵Candrakīrti,560~640)所著。内容结构乃根据十地经而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再加二品,则成十二品。其中第六品阐述具缘派中观宗之学说甚详,讲解慧度、抉择二谛,盛破唯识,为本论之中心,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http://y2.ifengimg.com/a/2015/0708/icon_logo.gif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6-11 16:15

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慧法语:在梦中都能远离烦恼的二地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