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论坛0218
当你心中怎样都不怀有任何的吝啬或偏执时,即是布施度。当你能善巧地灭除烦恼时,即是持戒度。当你能完全离于嗔心和怨恨时,即是安忍度。当你能不懒散也不怠惰时,即是精进度。当你能离于分心和执着禅趣时,即是禅定度。当你能全然离于造作的念头时,即是般若度。——莲师开示《空行法教》
你可以不相信佛教,甚至可以不相信世界上的任何宗教,但不能不相信餐桌上的那些动物是有情感有感受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我们应该从餐桌上做起。——慈诚罗珠堪布
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向外去得到什么神通;修行的目的,是降伏烦恼,调伏自心,如果符合这样的目的,而得到了成就,那是值得开心的,但如果不符合这样的目的,就算得到了某些成就,也不值得去重视。因此,真正的成就,就是烦恼减弱。——大宝法王噶玛巴(2014春季课程开示)
O从佛理的眼光看3D电影《三打白骨精》 唐僧在取经途中所碰到的千奇百怪的妖魔,不是外部的魔,而是心内的魔,是人心中本具的魔心——贪、嗔、痴、慢、妒、邪见等烦恼。_____多识仁波切
我们拥有的东西应当越来越俭朴,心越来越丰富,应当是如此。——大宝法王噶玛巴《贤劫千佛灌顶》
知其苦难而作布施方显慈悲;观照因缘能行忍辱方名智慧。
#星雲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一个人名利的欲望愈大,幸福的笑容愈少;一个人名利拥有愈多,生活的压力愈重。有名利,要能与家人亲友共享,要能对国家社会有益;有名利,要能造福人类,让名利不只是一时的,而能为千秋万世留下历史,那才是真正的名利。
已经显现出来的财富,应该是一种方便,不能让它变成自己的负担。真正的福德,贮存在自己的阿赖耶识当中,是不会浪费的。当因缘和合时,就会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因此,大家千万不能成为钱财等的奴隶,应当使钱财等变成自己的奴仆。记住:放下了,财富是种方便;放不下,财富是种负担哦!
如果这是自己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天,我们就会小心谨慎地运用时间,不会再制造更多的问题,而是会去试着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对人友善,如果我们从此再也不会看到他们,那何不善待他们呢?因为,谁晓得呢?我们可能不会再见到他们。有一天,我们将不会再见到他们。 ——丹津.葩默
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发愿开始,发愿自己会修持得更好,以更大的觉察与洞见去面对一切,并对他人更敞开你的心胸。决定你是痛苦或平静的唯一因素,就是动机。智慧与悲心是同步进展的。当你愈专注,愈深入检视对境,会更容易生起悲心。当你为别人敞开自心,你所有行持就会更有智慧和专注。——咏给明就仁波切
佛说所有一切的“业”,都是由烦恼而产生,如果起了大烦恼,造的业就大,起的烦恼小,所造的业也比较小。——国师嘉察仁波切
【】
一个人名利的欲望愈大,幸福的笑容愈少;一个人名利拥有愈多,生活的压力愈重。有名利,要能与家人亲友共享,要能对国家社会有益;有名利,要能造福人类,让名利不只是一时的,而能为千秋万世留下历史,那才是真正的名利。5 Q f+2 T" F. w% _3 h8 X. o
佛说所有一切的“业”,都是由烦恼而产生,如果起了大烦恼,造的业就大,起的烦恼小,所造的业也比较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