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真谛543(院长) 发表于 2016-2-12 13:42

好的家风,陪养出好的人才!:victory: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6

探索真谛543 发表于 2016-2-12 13: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的家风,陪养出好的人才!

版主所言极是!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handshake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6

尘埃落定 发表于 2016-2-12 13: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的家风,陪养出好的人才!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handshake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6

牛弟的阿哥 发表于 2016-2-12 11: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寒门出学子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handshake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7

我心向佛 发表于 2016-2-12 10: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好朋友关注:)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7

邺风洹波 发表于 2016-2-12 09: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好朋友关注:)

铁锚 发表于 2016-2-12 14:07

:):victory: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7

纣王 发表于 2016-2-12 09: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好朋友关注:)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8

威海杆哥 发表于 2016-2-12 09: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书香人家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8

山水游 发表于 2016-2-12 09: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好朋友关注:)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8

沈阳-天路 发表于 2016-2-12 07: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赞!:)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09

合肥冬泳 发表于 2016-2-12 07: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一个!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赞!:):handshake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14:10

醉老虎 发表于 2016-2-12 04: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一个

谢谢好朋友醉版第一时间关注,点赞!:):handshake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04:52

长兄如父:哥哥供弟弟读完大学张家出了长武县第一个清华大学生。1984年,张家的第5个孩子张宽荣考上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宽荣得到的教育是5兄弟中最好的。二哥张宽理比张宽荣大了整整12岁,是工农兵大学生,在西安学习。他回到长武后在中学当老师。“宽荣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成绩总是在全班前10名。”哥哥就有意识地培养弟弟,让他转学到自己任教的学校。张宽理还拿考中专的试题给弟弟做练习训练他。1984年,当张宽荣考上清华大学的时候,一家人都很高兴。虽然当时学费很低,但是生活费每个月需要28元,总得有人负责弟弟的生活费。“我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了,一个月30多元工资,所以我就负责弟弟的生活费了。当时父亲做医生,只能负责家庭的日常开支,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工作,家里就我一个人有余力。”61岁的张宽理回想起供弟弟上学的岁月笑了起来。弟弟毕业后,他才娶妻生子。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04:52

言传身教:孩子在家长辈不看电视张宽理不但把自己的弟弟送上了清华,他的儿子张秦铭在2007年也考上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现在在中国建筑设计院工作。“孩子上大学之前,我们在家从未看电视。”张宽理说对孩子的培养主要还是给孩子创造学习环境。他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张秦铭喜欢下棋、踢足球、画画、打拳。对于侄子张秦宏的培养,叔叔张宽荣也有一定影响。张宽荣毕业后移民到了加拿大。现在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总代理。这些年,他也常回家看看。张秦宏说,叔叔回家会用英语跟他对话。发现侄子的口语不够好,张宽荣特地跟哥哥说让他注意对孩子英语口语的训练,让哥哥给孩子买复读机、买磁带好好训练英语口语。“有的孩子觉得读书是为了父母,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读书就是喜欢读书。”作为90后的张秦宏很清楚,城乡二元结构下,要从农门跳到城市,寻找更大的平台,农家子弟只有读书这一条路。这个春节,张家人聊天的主题是团圆以及感念先人,如今一家人和睦融洽与先人传承下来的良好家风分不开。年初一下午2时,厨房里烧了十个菜,做了鱼、鸡、丸子等菜色,十个菜取了圆满之意。在吃饭前,一家人挨个给先人烧纸、磕头,缅怀先人,恪守孝道。

醉老虎 发表于 2016-2-12 04:57

赞一个:victory:

合肥冬泳 发表于 2016-2-12 07:16

赞一个!

沈阳-天路 发表于 2016-2-12 07:45


山水游 发表于 2016-2-12 09:09

:victory::victory: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2-12 04:52

长辈爱书:爷爷爱看《史记》《资治通鉴》“小时候回到老家,看到爷爷都是在看书,爷爷还教我们学写毛笔字、下象棋。”张秦宏说,家风应从爷爷张孝良、奶奶郭灵草说起。爷爷喜欢看《史记》、《资治通鉴》,一直到90多岁,还《资治通鉴》不离手。老人还爱读《菜根谭》。在长武县的乡村,即使最穷的人家,院子门上也会有一个门楼,上面大多写着耕与读、勤与俭。这里的农家很注重孩子读书。张宽信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自己上高中凑学费的故事。当时,学费是2.7元。家里太穷,出不起这笔学费。“母亲就把鸡蛋卖了,交了学费,说再困难也要读书。读书是正事,能明理,还能立身立业。”爷爷张孝良在黄埔军校分校临时训练团学习财会专业,在国民党的部队里管过军需。解放后又学了中医做了医生,回乡后给乡亲看病看到80多岁。奶奶郭灵草对这个家庭影响也很大。张宽信的媳妇马雪玲说,婆婆是地主家出身的大家闺秀,被当地人称为能人。婆婆识字,还自学了不少东西。有一次,婆婆做饭,儿子过来帮她拉风箱,她就对儿子说,你应该去看飞机怎么飞上天,看怎么制造大炮。作为农家妇人,有如此眼光,让家人很佩服。对儿女,老人们非常强调要对人包容,学会吃亏。儿子年幼在外与人打架,老人们从来不会责怪别人的孩子,而只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我们兄弟几个从未红过脸。”张宽信说,父母亲总是强调要厚道,多为别人考虑。兄弟5个的名字也体现了父母亲的理念。他们是宽字辈。大哥张宽仁、二哥张宽理、三哥张宽信、四弟张宽虎、五弟张宽荣。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家风故事,农家一门3位清华生 爷爷《资治通鉴》不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