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6-1-4 14:51

玄学论坛0104


我们不喜欢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错的,而且是负面的。当我们在他人身上见到这样特质或错误行为时,我们就可以更加努力,来确保我们自己不会容许这样的特质在我们的心中生根,连一丝一毫都不可以。——大宝法王噶玛巴《崇高之心》

我们若仅依自身感受行事,将会使得我们的行为过份。当感受到快乐时,情绪不但强大甚至让我们难以掌控。当感受到痛苦时,它亦可能是既深又长。我们一生当然需要快乐的事物,但须适可而止。而能让我们身心平衡的则是我们的心。假如我们对事物的感受不加以节制的话,终将问题丛生。——法王噶玛巴《感受》

很多人会以为绕绕塔、持持咒,就可以进步,那是很难的。或有些人以为持咒多少遍,就可圆满资粮道、加行道、见道、证得空性,那是不可能的。修行不是在于外在持咒的次数,或身体或语言等外在的行为,重点都在于我们的心,是否在心上真正去修持,这才是重点。 ——大宝法王噶玛巴《大手印了义炬》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 世间上稀有难得的珍宝,不是黄金钻石,而是「好因好缘」。有因缘,才能成就好事;有因缘,才能一帆风顺。因缘具则成,因缘灭则败,所以人生希望有成就者,都需要仰赖因缘。

我发现,连刷牙时关上水龙头都并不容易。我们许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小事和灵修的道路无关。其实这个戒律算不算灵修,完全在于你的动机。如果你是菩萨,曾经受过菩萨戒,且发过誓每次刷牙的时候都要关水龙头,这个行为就会利益众生。这不只能帮助他们证悟,也有益于生态环境,还能帮助人类。——宗萨仁波切

善行或不善行皆由心所造。行动尽管看来较为明显,却是在我们的动机之后。即使是明显为善的行动,若我们发心的根本为自私,其利益只有极少。任何以智慧和无私为动机所做的行为,都是我们自己佛性的一个展现。——敏林澈清法王

善因增添功德,犹如存款;恶因减损功德,犹如负债,所以善恶因果,每一笔存入支出都是清清楚楚。恶人作恶还未受报应,是由于时候未到,不能光看这一世或一个段落,就妄说没有因果存在。

今日1月4日藏历十一月二十五,是一切女性本尊及空行母会集荟供殊胜日。绿度母是二十一度母的总集:成就聪明。福德吉祥。辩才具足。世乐具足。多财富贵。贤瓶如意。疗一切病痛。鬼魅悉能除遣。灾疫消灭。能成一切善事。能灭一切罪障【绿度母心咒】嗡 达列 都达列 都列 梭哈。祈愿众生无有灾病、平安喜乐

短视让我们看不见我们的行为及其长远后果之间的关联。过去五十年来经济的突飞猛进,有赖于大量石化燃料的使用。但是,它所累积的隐藏社会成本,大部分却是要由无力护卫自己的人来买单。迟早我们所有的人都要为之付出代价。——大宝法王噶玛巴《以悲心与空性,行“环保佛教”之道》#周一请吃素#

虽然我们懂得修行就是修心,但是怎样才能改变心相续,使自心清净呢?只有通过佛法,通过智慧。我们之所以要传播佛法,就是为了让大家增长智慧。我们尽力地去弘扬正法、利益众生,自己的福德和功德也会得以圆满。其实,利益他人、帮助他人,这是圆满自己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对于很多受苦的、非常衰败的其它的众生,要能生起利益他以及爱他的心,有的时候并不容易,所以佛教的教授口诀就是我们要去利益他人,也就是减少我们的私欲心,然后将我们利他的心尽量的增广扩大,口诀即是将我们的爱心再进一步的升华。——大宝法王噶玛巴(全文:O网页链接)

「知足、满意」并不容易。生活中随时打开电视、翻阅报章杂志,走路、开车时所见所闻,都在灌输我们「不够好,不够多,不够快」的讯息,刺激我们要购买更好、更多或更快速的东西。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知足」的消费社会中,我们自然也养成了「不足、不够」的观念——大宝法王噶玛巴《慈悲喜舍,无量无际》

透过修习大乘,想要达到乐、圆觉的境界并不容易,但这一切都有赖你的心而定。事实上,你应该追随佛法修行,并把因果运作的认知放在心上。如果你稳固而用心地去做,也许证悟就不要花太长的时间,也没那么困难。——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慈悲事业的展现》

有时是带着利益之心而口出恶言,但大部分的恶言都是因嗔心而起。要带着慈爱之心而说恶言并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想想,自己听到恶言时感受如何,别人的感受虽不见得完全和自己一样但也会不舒服。众生追求离苦得乐的欲求是一样的。所以不要口出恶言。——大宝法王噶玛巴《佛子行三十七颂》

【】

长风波浪 发表于 2016-1-4 18:12

修身,修心,难,也要做!

山水游 发表于 2016-1-4 18:46

:victory::victory: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1-4 15:24

虽然我们懂得修行就是修心,但是怎样才能改变心相续,使自心清净呢?只有通过佛法,通过智慧。我们之所以要传播佛法,就是为了让大家增长智慧。我们尽力地去弘扬正法、利益众生,自己的福德和功德也会得以圆满。其实,利益他人、帮助他人,这是圆满自己的一种方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玄学论坛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