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论坛1208
为了消除由身所造作的恶业与习气,我们要做大礼拜修行。在语方面的净业,我们要皈依三宝并念诵百字明咒。在清净我们的心由无始以来所造作的诸种烦恼恶业和习气,有意或无意加诸别人身上的痛苦,我们须持咒净业,并向诸佛忏悔。这是在我们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前所应下的功夫。——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济群法语#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慈悲的力量——不用期望別人对你慈爱﹑友善,只要单纯对別人付出慈爱与善意,这爱与善意就会自然反回到你身上。这就是慈悲的力量。——竹庆本乐仁波切O竹慶本樂仁波切
修习菩提心,要将过去“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身上”的习气改正过来。一般说,修习菩提心必须十分严谨审慎,但其成果也是斐然的。我们应像其他法友,清净无扰、小心谨慎的修行,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臻圆满。——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修心七要》
我们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重要,我执很重,但真正应该执着爱护自己的时候又没做到。总是管别人在做甚么,自己做错了也不知道,这是不正确的。如果爱惜自己,对于自己的错误就应该像提防针刺到伤口一样的保护自己,有错即改,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散漫。——大宝法王噶玛巴《佛子行三十七颂》
替别人设想可以说是修心的最基本的一个要件,如果你对别人的情况并不留意的话,一般来说会产生很多的痛苦和误解,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些痛苦最后都会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所以说你不去注意或关怀别人实际上也是“痴”的一种很粗的表现。——宗萨钦哲仁波切
欲生起大悲心,可修习「自他交换」,观想前方众生云集,将自己的快乐、善根、功德送给他们,受取他们的痛苦、恶业、逆缘等。这种修持能去除个人的我执──过往只想到自己,故可能伤害别人,如今把关注放在别人身上,慢慢打开自己的心,个人问题便会越来越少,并能对众生生起慈悲心。——堪千创古仁波切
自己造下的业只会回报到自己身上,不会报应到别人身上,这样的业报,是经过许多劫数也不可能丧失或消尽的。——大宝法王噶玛巴《大手印了义炬》
如果心不在焉,嘴里念诵忏悔文,心里却想着别的事,或者东张西望,周围有什么动静,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去,或者没有至诚恳切的忏前戒后之心,那么业障或许能减轻,却无法净除,所以大家在忏悔时要尽力做到具足四种对治力。O恶业还有好的一面?
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上不仅要对每个句子准确理解,更要对每个段落、每个章节进行准确理解,也就是从微观上升到宏观,要有完整性的理解。进一步结合自己进行深入思考,对法义进行透彻性的理解。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真正获得事实上的正见,从而改变观念。 O【觉平:高效理解法义的窍门】
12月8日(星期二 农历十月廿七)#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的远大目标要靠脚下每一步来实现,千头万绪的工作也一定要一件一件地来完成。“此未终,彼勿起”,只有守一不移、心无旁骛,才能卓有成效。
消自己的业,积自己的福,外境再纷扰,自心仍是一片净土。
你修持任一本尊,都如同禅修一切诸佛。诸佛并无他者可修,除了了悟自心之外。即便观想本尊,也是一种念头的化现。除此,别无其他可成就或可禅修的。一切诸佛菩萨都总集在你的本尊上。——莲师开示《空行法教》
慈悲的行动绝不能被当成是一种买卖,而应该视它为一项具有创意的承担。慈悲不是为求自利,而是我们献给世界的庄严。——大宝法王噶玛巴《慈悲是我们献给世界的庄严》
向三宝及上师祈请时我们都期盼愿望实现。有人为了生意兴隆而努力地供灯或做其他供养或请求寺院修护法。但即便护法有大神通也无法使事情立刻发生,护法也必须遵照因果规则否则无法行使任何事业...因果业报是无法任意改变的,否则佛陀就能随心所欲让六道众生都不受果报——大宝法王噶玛巴《药师佛法门》
所谓“解脱”,就是“一切过患都得以穷尽”,当你已无烦恼与迷惑时,即便身处世间,也可获得解脱,在净土亦复如是。总之,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自然获得解脱。——国师嘉察仁波切《解脱,从这里开始》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 我们不要怨怪别人待我如何?先要检查自己的性格如何?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然就有发挥自我的机会。否则怨天尤人,忧悲苦恼,怎能在自己的烦恼中自我解脱,进而发光发热呢?
当用修行来吸收你上师的真实口诀时,一直保持禁语——语的闭关,是很重要的。在所有分心之中,最严重的是无用的闲聊。必然地,无关的空谈是禅修的致命伤。能够禁语是最佳的闭关;禁语能让你不被干扰,即便是身处在市集中。——莲师开示《空行法教—无误修持之水晶宝鬘》
当你能够确信,即便是伤害你的敌人,实际上也是利益你的朋友,那么,对敌人的嗔恨与对朋友的贪执等等,就贪嗔自解了。——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所谓的利他是要符合着不同的环境与人文。即便是捡一个垃圾,让环境更清爽洁净,也是利他。——大宝法王噶玛巴《唤醒明觉的心》
你的座上禅修可能已经达到了很胜妙的状态,然而,除非能在座下禅修的期间还能保任这种状态,否则它将会消退。因此,你应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则:要避免任何恶行,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这就是正道,就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点。——莲师开示《莲师心要建言》
很多的众生,即便你告诉他道理,他也听不懂,即便你要给他一条好的道路,他也不肯走。这就好像容器里装满水放了一只青蛙,下面有火在煮着,刚开始火在烧,它不觉得水是烫的,直到这个水开始烫的时候,这只青蛙想要跳出来已经来不及了。——大宝法王噶玛巴《普贤行愿品》释论
【】
消自己的业,积自己的福,外境再纷扰,自心仍是一片净土。
:):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