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01

山西主要------山川\ 河流-------简介

本帖最后由 走四方 于 2010-9-18 13:49 编辑

:victory: 太行山 蔓延山西、河北省界之大山脉。《尚书·禹贡》称太行山,《列子》谓之大形山,《淮南子》谓之五行山,但古时所说太行山不包括滹沱河以北的部分。《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即太行八陉。因山岗连绵,地势险要,向为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太行山为依托建立了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陈毅同志赴延安途中曾写《过太行山书怀》一诗。诗中写道:“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山西在怀抱,河北置左肩。山东收眼底,河南示鼻端。长城大漠作后殿,提携捧负依陕甘。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创业不拔赖基地,我过太行梦魂安。”  太岳山 亦名霍太山、霍山。《水经注》:“太岳山,《禹贡》所谓之岳阳也,即霍太山。”《周礼·职方》:“冀州,其山镇曰霍山。”为汾河、沁河、浊漳河之分水岭,今晋中、临汾、晋东南三地区大体以此山为界。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太岳抗日根据地。  吕梁山 相传禹治洪水“凿吕梁”。《水经注》:善无水“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离石东北之吕粱山古名谷积山,又名骨脊山。今吕梁山,由北而南包括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紫荆山及龙门山,其主峰在关帝山。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吕梁山脉为依托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陈毅同志1944年2月前往延安途中写有《过吕梁山》诗一首:“峥嵘突兀吕梁雄,我来冰雪未消融。花信迟迟春有脚,夕阳满眼是桃红。林壑深幽胜太行,收罗眼底不辞忙。雪海冰山行不得,飞岩绝壁路偏长。”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20

汾河 《周礼·职方》:“冀州,浸曰汾、潞。”自古以来皆曰汾、汾水或汾河,源出宁武县管涔山,流经我省中部,南至万荣县西注入黄河,为我省第一大河。  浊漳河 古称潞水、潞川,即《周礼》冀州之潞。《上党记》:“潞,浊漳河也。” 《汉书·地理志》:“长子县鹿谷山,浊漳水所出,东至邺,入清漳。”按,浊漳河有三源:南源长子县黑虎岭,西源沁县漳源镇,北源榆社县磨盍岭,流至襄垣县合河口汇合为浊漳河。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21

系舟山 在太原市北,至忻定盆地南,为汾河与滹沱河之分水岭,相传禹王治水时系舟于此,故名。古时山上石如环轴,曰系舟嵬。  悬瓮山 在太原市晋祠西,嘉靖《太原县志》称:“山腹有巨石如瓮形,因以为名。宋仁宗时地震山坼,巨石摧毁,今无复瓮形矣。”一名汲瓮山,又名结绌山。《山海经》:”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  天龙山 在太原市西南,古称方山,北齐时在山上建天龙寺,故后人多称天龙山。山上有北齐天保二年(551)雕凿的石窟艺术,气势雄伟,造型精工,堪与云岗媲美。但在反动统治下,1926年遭到日、美帝国主义分子的掠夺和破坏。许多佛象、壁画、浮雕,多被盗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费城大学博物馆。1948年天龙山又失火被焚。现仅存北汉千佛楼铜佛及残缺不全的石雕,泥塑。  罕山 在太原市东五十里,与榆次县搭界。《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山层峦起伏,异于他山,故名。俗称东山。山上有大片森林,多松柏。旧时,“罕山时雨”为榆次八景之一。  潇

又作小河,古称洞涡水,又名同过水。源出昔阳县陡
泉山,流经寿阳、榆次、清徐,注入汾河。《魏书·地形志》:“同过水,一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原过祠下,四水合道,故曰同过。”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23

 清漳河 《汉书·地理志》:“沾县大黾谷,清漳水所出。”按,清漳河有二源,东源昔阳县沾尚镇,西源和顺县八赋岭,南流至左权县上交漳汇合,东南流至河北合漳镇与浊漳河合流后称漳河。   壶口山 在长治市东南,跨壶关县界,又名壶关山,又名壶 山,以两峰夹峙而中虚,壮如壶口,故名。   潇 河 又作小河,古称洞涡水,又名同过水。源出昔阳县陡 泉山,流经寿阳、榆次、清徐,注入汾河。《魏书·地形志》:“同过水,一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原过祠下,四水合道,故曰同过。”   清漳河 《汉书·地理志》:“沾县大黾谷,清漳水所出。”按,清漳河有二源,东源昔阳县沾尚镇,西源和顺县八赋岭,南流至左权县上交漳汇合,东南流至河北合漳镇与浊漳河合流后称漳河。   嶑峪河 旧称象谷水,古称蒋谷水。《水经注》:“蒋谷水,出阳邑县东南蒋溪,西北流径箕城北,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合洞涡泽。”   乌马河 一名五马河,又名回马河,因流经回马谷,故又名回马谷水。经祁县、文水县入汾。  昌源河 古名胡甲水,以源出武乡县胡甲山故名,北流入 县境之龙舟谷,又名龙舟水,又名盘陀水,西流平遥县。   四县瑙 在祁县东南,为本县最高山峰,据云登上高瑙则榆次、太谷,祁县、武乡四县在望,故名。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24

麓台山 在平遥县东南,《太平寰宇记》:“谒戾山,一名麓台山。”
  惠济河 旧称中都水,古称婴侯水。《水经注》:“婴侯之水,出渴戾山,流径中都县南,又谓之中都水。”
  沙
河 在平遥县北,旧称长寿河,古称侯甲水。《水经注》称:“侯甲水西径京陵县故城北,又西合婴侯水。”
  介
山 一名绵山,在介休县南四十里,即介子推隐处。《史记·晋世家》:介子推入绵上山中,文公乃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山上有险峻而奇特的抱腹岩,岩下有唐开元《大唐酉京抱腹碑》。近处有南天门、白云洞、毛乳头等古迹。离岩数里有李姑岩庙,传为唐太宗妹居此。以抱腹岩为中心的绵山,是自古就驰名远近的游览胜地。  黑神山 在榆社县东,原称黑山,因有黑山神庙,故又名黑神山。  浊漳北源 古称武乡水。《清一统志》:“武乡水,源出和顺县西南八赋岭,南流径榆社县西,又南入沁州武乡县界,今名小漳。  观音瑙 在左权县东,为本县诸山之最高峰,海拔二千一百八十米,山上桦、椴、松、柏,郁密成林,为远近所闻名。清漳西源古称轑水,一名潦阳水,又名西漳水。《水经注》:“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南流径轑河故城西街,东流至粟城注入清漳。”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25

阳曲山 在和顺县东南,古称首阴山,又称阳区山,县境诸山以此山最高,海拔2O58米。
  九京山 在和顺县西北十里,《太平寰宇记》称,即春秋时赵简子与叔向游处。近有九京村。
  石猴岭 在和顺县西北四十里,古名大○山,今称八佛岭。《水经注》:“梁榆水出梁榆城西大○山。”本县河流均以此峰为分水岭。
  梁余河 古称梁榆水,今称漳榆河,源出县西北石猴岭,阳而东南流入清漳河,阴而流入浊漳河。  冠
山 在平定县西南八里,《读史方舆纪要》:“以高冠群山而名”。山势挺拔,松柏茂密,景色甚佳。元左司郎中吕思诚读书于此,至顺年间又创建资福寺,明清时槐音书院置此,并有乔宇、傅山、傅眉的题诗、题额,为本县的游览胜地。
  东浮化山 一名浮山,在平定县东南五十里,有女娲炼石补天灶。明陆深 《浮山遗灶记》 称:“东浮山在(平定县)城东五十里, 即女娲补天处, 其炼石灶尚存。 山多产石炭胜他产,而所产诸色石亦可烧。”山上有明代修建的娲 。  藏

在盂县北三十五里,相传春秋时晋程婴藏赵氏孤儿处,故名。
山腰有藏身洞及藏山庙,建筑宏伟。
其山势高耸,西向稍平,夕阳反射,紫绿万状,为本县之名胜。
其藏山庙是明代建筑,
有塑象、石造象、经幢,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参“忻县·公孙杵臼墓”。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26

原仇山 在盂县北十里,原仇县取此山为名,俗名高神山,又作高成山。
  方
山 在寿阳东北四十里,又名神福山,据《明一统志》,唐李通元隐方山,著华严论,即此。  交
山 通称交城山,亦泛指吕梁山。《交山平寇始末》:“自交山而南,若玉山、卦山、石壁;自交山而北,若羊肠、神师、狐突、马鞍,以及静乐之周洪、石峡、烂团、石楼、芦芽、管涔等山, 自交山而西, 若三座崖、黑黑烟山洞、炼银、孝文、刘王辉, 以及永宁州之吕梁、离石, 临县之紫金等山,延广千余里,晋人统名之为交山。”明末、清初为交山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起义军在顺治五年 (1648) 曾攻克太原府、汾州府、平阳府的五十余座县城,清政府惊呼:“三晋自三边以至省城,汾 (汾州府) 、平 (平阳府) 一带,遍地皆‘贼’,“伪”牌、‘伪’示,络绎不绝。”康熙九年 (1670) 被交城知县赵吉士镇压。起义军前后坚持斗争四十余年。交城山以关帝山最高, 海拔2830米。这里森林茂密, 牧草丰盛, 有麝、豹、野猪等野兽,还盛产麝香、贝母等数百种药材。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28

文峪河 古名文谷,《元和郡县志》:“文谷水出交城县(今古交)西南文谷。”又名文水, 《水经注》:“文水南径平陶县,又南径兹氏县故城东。”
  北川河 古称离石水,又名赤洪水,源出方山县北之赤洪岭(今作赤坚岭),南流至离石,合东川河、南川河后称川河,经柳林县注入黄河。
  赫赫岩山 又作黑黑烟山,在方山县东,为明末清初交山农民起义军重要根据地。  岚
河 旧称清水河, 一名绿水河, 源出县北之双松山,南流至娄烦县境入汾河。
  黑茶山 古名合查山, 在兴县东南,海拔2203米,为本县最高山峰之一。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和老教育家黄齐生等人乘美机由重庆飞返延安途中, 因飞机迷失航向, 于下午二时在兴县南一百一十里的黑茶山上失事遇难,称“四八烈士”。
  岚漪河 又名岢岚河,源出岢岚东南乏马岭北,经兴县,西入黄河。
  湫水河 《水经注》谓之陵水,又称湫河。源出兴县湫水寺,自北而南流贯县境中部,至碛口注入黄河。  呼延山 在石楼县西,以有呼延赞墓,故名。呼延赞,宋太原人,以勇猛授骁雄军使、康州团练使。诸子耳后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并文其体“赤心杀贼”四字。今近处多有呼延姓者,据传即其后裔。  石楼山 在石楼县东南,以其高绝,故又称通天山。 《资治通鉴》:东汉永和六年(141)匈奴中郎将张耽, “击乌桓于通天山,大破之”。胡三省注,通天山即石楼山也。 《北齐书·本纪》:天保五年(554)正月,文宣帝高洋大破山胡于石楼,即此。  南川河 古称安乡水,又名清水河,北流至离石县注入川河。  峪道河 在汾阳城西北,流水清彻、树木成荫,是本县著名的风景区。冯玉祥于1930年曾在峪道河村住过。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29

龙山 又名龙隐山,在孝义县西六十里,清康熙以后这里是省内著名的佛教胜地。 “上有寺曰华严,殿阁之崇壮,廊宇之深回,为汾郡之冠。”有《龙山志》一书记其胜迹。  炼银山 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七十五里,因古有银矿而名,明末清初为交山农民起义军的重要营垒。
  狐突山 在交城县北六十五里,因有狐突并二子狐毛、狐偃的墓,故名。亦称狐偃山,又称狐爷山。山上有宋景祐中年建的狐侯庙,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烧毁。
  五台山 在五台、繁峙、代县之间。 《水经注》: “五台山其山五台巍然,故曰五台。”又名五顶山,又名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华严经》疏云: “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五台,一为中台,又名:翠岩峰;一为东台,又名望海峰,一为西台,又名挂月峰;一为南台,又名锦绣峰,一为北台,又名叶斗峰,为五台山主峰,也是华北最高的山峰,海拔3058米。五台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我国佛教一大圣地。旧时寺庙林立,僧尼众多,国内外信佛人士多来朝山礼佛。由于峰峦峻峭,地形险要,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了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同志领导边区军民抗击日寇有功,毛主席曾风趣地赞扬说:五台山上古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30

管涔山 又名燕京山。 《水经注》: “燕京亦管涔之异名也。”史书多作管涔,唯《太平寰宇记》作菅涔,言其山多菅草,故名.山跨静乐、宁武、神池,朔县诸县,海拔2603米,森林茂密,为我省主要林区之一。
  芦芽山 又名芦芽尖山(《太平寰宇记》)。 《山西通志》又名大峪山。在宁武县西南,跨神池、五寨、静乐、岢岚诸县。
  滹沱河 《礼记》作恶池, 《周礼》作虖池,《史记》作嘑沱,又作亚驼。 《名胜志》称:滹沱古本作瀖池。源出繁峙县东,流经代县、原平、定襄、五台、盂县入河北省。
  读书山 在忻县东南三十五里,为系舟山的余支。因元好问父德明读书其下,赵秉文改名读书山。读书山,溪涧萦回,岩壑幽邃,古木清泉,为忻县之胜地。
  七岩山 在定襄城东南十五里,自来为忻、定名胜。山洞中流泉滴滴,聚成水池,有“半亩方塘一鉴开”的佳景。元好问游七岩山诗有“落景未知还”句。东魏天平三年(536) 僧慧端等造摩崖佛像千尊,称千佛寺,本名灵光寺。寺址在今洞口西北。清李镕经著有《七岩山志》。
  遗山 在定襄县城东北二十里。牧马河环绕其东南,孤峰突出,如群山之遗,因名遗山。元好问晚年读书于此,因号遗山。他诗集中所谓神山别业,即此。故此山又叫神山。1937年12月,定襄抗日民主政府在神山创办定襄学院,培训革命干部。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31

漆郎山 在定襄县北三十里,亦名柏树岭,山洞刻有漆郎象, 俗传即豫让漆身处。豫让,春秋时晋卿智瑶的家臣,赵、韩、魏灭亡智氏后,他漆身吞碳,改变面貌和嗓音,多次暗刺赵襄子未成,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砍衣后自杀。  红泉山 也叫洪泉寨,在定襄西南三十里。明弘治二年(1489)崞县王良、忻州李钺在崞县起义后,率领五百人占据洪泉寨。今山顶还有堡寨遗迹。
  文山 又称段亩山,在五台县南四十里,其石有青、紫、绿三色,均宜作砚台。早在金元时代,这里就盛产砚台,行销冀晋,现在更出口日本、东南亚。
  射虎川 在五台县东北—百三十里,康熙二十二年(1683),帝西巡经此,忽遇一虎,亲挽雕弓射之,虎应弦而毙,因名射虎川。  滤淲河 古称虑虎河,又名县河,在五台县西。  泰戏山 在繁峙县东,亦名武夫山、平山、戊夫山、派山。《山海经》: “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为本县东部的天然屏障。
  句注山 一作勾注山,一曰西陉,一曰陉岭,在代县西北二十五里,上为太和岭,下有白龙池,其后为白草沟。 《吕氏春秋》: “天下九塞,句注其一。”即此。  雁门山 在代县西北。 《山海经》称,雁门山者,雁飞出于其间,又名西隃,又名飞门塞。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32

夏屋山 在代县东北, 《尔雅》谓之夏壶山,又名贾屋山,又名贾母山,俗称草垛山。春秋时,晋赵无恤北登夏屋,宴请代君,使厨人操铜★抖进食,击杀代君,即此。  天柱山 在静乐县南三里,北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尝过此,故名。旧时山上有尔朱将军庙。另有一泉,旧谓泉中出龙,称“天柱龙泉”。
  巾字山 在静乐县东北一百里,其西南绝顶形如巾字故名。山岩石★突出,滴水如雨,有“巾岩濑雨”之称。
  燕京山 即管涔山,在宁武县西南。 《水经注》:“燕京,亦管涔之异名也。” 《淮南子·地形训》: “汾水出燕京。”  永祥山 原名横山,在神池县西南。1945年8月,我八路军第三十六团曾在本村严惩日本侵略者,团长高永祥同志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为纪念革命烈士,1946年将横山改名为永祥山。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33

 神池 在神池县西门外,一名西海子。旧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胥不生,名曰神池。”神池县名即取于此。
  荷叶坪山 在五寨县南四十里,四面崇峻,其顶平坦,形似荷叶,故名。海拔2783米。山上水草丰盛,是天然牧场。宋将杨业曾于此练兵,有将帅台遗址。
  芦芽山 在五寨县南六十里,海拔2736米。山高路险,炎暑仍冰。山上有秀峰岭、万佛洞、九光梯、清凉石、看花台等建筑和奇景。据传,万佛石洞为明僧福登所凿。  火山 在河曲县南六十五里。 《辽史;景宗纪》:“乾亨元年,太保矧思与宋兵战于火山”,即此。
  偏关河 古称关河,又作官河,自朔县流入县境由东而西,至关河口入黄河。  恒山 即北岳。 《水经注》谓之元岳,又名阴岳、紫岳。明人乃定浑源之元岳为恒山。按,古恒山在今河北曲阳;今恒山主峰在浑源城东南,海拔2016米,跨广灵,灵邱、繁峙县境。  桑干河 古称★水,又名浑河,又名溹涫水,元史谓之小黄河,源出朔县东北,流经山阴、应县、怀仁、大同入河北省。相传古时每岁桑葚熟时,河水干涸,故名桑干河。其下游明永乐后屡次改道,清康熙帝以河流无定,命于成龙疏浚,赐名永定河。
  黄水河
古称治水,又名湿水,又名★水,源出朔县东南,流经山阴、应县入桑干河。
  唐河 古称滱水、沤夷水,亦作呕夷水,《水经注》作温夷水, 《辽史》谓之浑源川。 《元和郡县志》:“沤夷水,一名滱水,出(灵邱)县西北高是山。《周礼》曰,并州,其川沤夷,谓此也。”源出浑源南之翠屏山,流经灵邱入河北省境。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35

采凉山 旧作采掠山,一名纥真山,其山多产药材,故又名采药山,在大同城东四十里。海拔2144米。山高气寒,冬夏积雪,有纥真山头冻死雀之说。  青凉山 古作清凉山,在怀仁县西,明以前有利国铁冶。  锦屏山 在怀仁县西二十五里, 《明通志》称,旧有瓷窑及铁冶。
  十里河 古称武周川水,流贯左云县境,为桑干河支流。  龙山 在浑源县西南,亦名封龙山。 《魏书·太宗纪》:泰常二年,“司马顺之入常山,遂聚党于封龙山”,即此。金末,元好问、李冶,张德辉尝游此山,时号龙山三老。  神头海 在朔县东北神头村。由玉龙泉、黄道泉、金龙泉、三泉湾、玉花泉、莲花池组成。为晋北一大名泉。其水注入桑干河。近年建有神头发电厂。
  复宿山 又作佛宿山,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尝留宿于此,故名佛宿。俗名草垛山。在山阴县南,接代县界。
  六棱山
古称六楞山,在广灵县西北,为本县最高山,海拔2375米。接阳高县境。  壶流河 古称祁夷水,郑康成、颜师古以此为呕夷川。源出县西,横贯县境,东流至河北蔚县。  莎泉 在广灵县西三十里莎泉村,泉水★涌,为本县之名泉,注入壶流河。
  沁河 发源于沁源县西北的二郎神沟,流经安泽、沁水、阳城,经河南注入黄河。 《水经注》:沁水即洎水。 《元和郡县志》:沁水一名少水。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伐晋封少水,即此。  丹河 发源于高平县丹朱岭,故名。南流晋城入河南省济源县境。 《水经注》:丹水俗谓之源源水,一名源漳水,一名源泽水。 《太平寰宇记》:丹水又名泫水。 《太平广记》:传云秦杀赵卒,其水变赤,因名丹水。 《清一统志》:丹水、泫水、绝水流同源异,今则三水统名丹河。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36

米山 在高平县东十里,《明一统志》称,赵将廉颇积米于此,故名。   马牢山 在晋城县南, 《五代史·梁太祖纪》:唐昭宗大顺元年(890), “遣李谠引军趋泽潞,行至马牢山,为晋人所败,”即此。  石人山 在晋城县东南,一名圣人岩。 《水经注》称:“二石人各在一山,犄角相望,南为河内,北为上党,二郡以之分境。”  泽河 源出县西四十里白涧岭下,东南流入沁河。  析城山 在阳城县西南七十里,主峰海拔1888米,为本县最高山峰。因四面如城,故曰析城,俗名圣王坪。  莽山 在阳城县东南七十里,山峦挺拔,林木苍翠,莽河萦绕于山谷,群猴戏嬉于崖头,景色绝佳,是本县的游览胜地。旧时“望莽孤岸”为本县八景之一。  黄父 一名黑壤,春秋时晋地,即今沁水县西的乌岭。 《左传·文公十七年》: “晋侯搜于黄父’,即是。 《太平寰宇记》称; “黑岭山,在沁水县西五十里,宇文周讳黑,改为乌岭,即春秋晋黑壤。”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37

雕黄岭 一名刁黄山,在沁水县与长子县界。 《元史·郑鼎传》: “平阳地狄人众,尝乏食,鼎乃开潞河雕黄岭道,以来上党之粟。”即此。  三★山 在屯留县西北,接沁源县界。一名徐陵山,一名麟山,一名灵山。按,数峰并峙曰★,三★即三峰所聚之意。我省地方志谓古三★国即此;然史学界多以“汤伐三★”在今山东定陶县境。二说并存,备考。  老爷山 在屯留县西北三十里,山峰上有老爷庙,故名。1945年9月底, 阎匪军二万二千余人侵犯解放区,抢占险要地势老爷山。我刘邓大军为了保卫抗日胜利果实,奉命攻打老爷山,在此歼敌一万一千余人,余敌溃逃中亦遭我歼灭。是谓“老爷山战斗”。  灵空山 在沁源县西北六十里,山势陡峻,林木郁葱,为本县之名山。
  伏牛山 在沁县西三十里,昔人见神牛卧此,故名。山势巍峨,松林茂密。上有石窟,傅山曾探幽至此,爱其景致,题额“云洞”。  姑射山
在临汾西南,跨襄汾县,古时又称石孔山。《山海经》:“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后人诗文中或云姑射,或云藐姑,皆为神仙或美人之称。清郝懿行《笺疏》谓:藐姑射之山,即姑射山。
  平
水 在临汾西,源出平山,故名。一名平阳水,”俗名龙寺水。《水经注》称,亦为晋水。
  绛
山 在曲沃县西南,一名紫金山,东达太行,西极隘口,盘距百里。其岭为四梭寨,其东为景明山,其西为郝家山。
  东陉山 即曲沃县东北五十里之塔儿山,为曲、翼、襄各县之界山。《水经注》:“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锎镫也。”
  绛

《水经注》:“绛水出绛山,西北流于浍。”绛水一名白水,一名沸水,出绛县之沸泉村,北流至曲沃县之景明村,悬流奔壑而为沃泉。
  沃
泉 即景明瀑布,在曲沃县东南二十里之景明村,水从白石山青玉峡奔腾而下,又有白云洞、白石楼、白石桥、庙宇、碑碣,风景绝佳,为本县之名胜。
  天井水 在曲沃县北。《水经注》:“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其水三泉齐发,总成一川,西经尧城南,又西流入汾。“《太平寰宇记》:“天井水,一名石槌水。”县志谓天井水又名合水, 即现在的滏河水。
  浍
山 在翼城县东南,据《水经注》,一名翔高山,一名河南山。《元和郡县志》称,浍山出铁,隋于此置平泉治。
  蜀
山 在翼城县北,古有铸铁处,唐铜源监置此。
  丹
山 在翼城县北,一名丹陵,以产丹砂故名。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39

 霍

在霍县东南,是太岳山的主峰。《禹贡》称曰太嶽。《风俗通》称,霍山,言万物霍然大也。
  郭庄泉 在霍县南十五里,为晋南名泉。  青

在汾西县西,古名青山,唐天宝六年(747)改名汾西山,为姑射山之支脉。  高天山 在乡宁县北与吉县界,海拔1820米,为乡宁、吉县的最高山,故名高天山,清水河即发源于山之西侧。  五秃山 在蒲县东北,本县以此山最高,海拔1946米。《元和郡县志》:“山上少草木,故名五秃。”今称五鹿山。
  蒲子山 在蒲县东北五十里,世传尧师蒲伊子隐此,故名。  中条山 跨永济、芮城、平陆、垣曲、绛县诸县。《清一统志》称,西有华岳,东接太行,此山居中,且狭而长,故名中条。《史记·五帝纪》:“舜耕历山。”《正义》引《括地志》称:“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二名,随州县分之。”山区森林茂密,林中有麝鹿,野猪、金钱豹等野兽,为我省一大名山。
  吴
山 在运城县东南,跨夏县、平陆。《清一统志》称,一名虞山,一名吴坂,一名虞坂,一名盐坂。
  稷
山 一名稷神山,俗呼稷王山,跨闻喜、安邑、夏县界,其主峰在稷山县。相传远古时后稷教民稼穑于此,故名稷山。上有稷祠,下有稷亭。按,后稷,名弃。相传为古代周族的始祖,善于种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民耕种。
  涑
水 一名涑川。 源出绛县太阴山,流经闻喜、夏县、临猗入黄河。《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即是。《地理通释》:“涑川俗谓之阳安涧水。”
  石锥山 在永济县虞乡东,接近运城县界,亦名石维山。《资治通鉴》:梁大通二年(528) 长孙稚使其子于彦与杨侃么帅骑兵自恒农北渡,据石锥壁。”胡三省注:“河东郡虞乡县有石锥山,于此筑垒壁也。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40

 首阳山 在今蒲州老城南,亦称雷首,亦称首山。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旧时有夷齐墓、庙。樊廷枚《四书释地补》:“首阳,尝称首山,《左传·宣二年》赵宣子田于首山是也。”
  王官谷
在永济县虞乡东南十里中条山中。唐代诗人司空图曾在王官谷占良田数十顷,修筑亭台楼阁,并有清泉碧水,极一时之盛。
  妫汭水 在永济县蒲州老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河。《尚书·尧典》:“降二女于妫汭”。《水经注》:“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二水异源同归。一说汭非水名,妫汭指妫水隈曲之处。
  石筍溪 在永济县虞乡中条山北麓下,唐卢纶有游石筍溪诗。
  五姓湖 在永济县东北,即古张杨池东、西二陂也。《水经注》:“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东陂世谓之晋兴泽,西陂即张阳泽。”亦名五姓滩,因滩旁有五姓故名。
  广孝泉 在蒲州老城东南二里,古名舜井。城中井水皆咸,此水独甘,酿酒尤佳,宋大中祥符四年,帝驾汾阴,赐名广孝泉,命王饮若撰碑文刻石记之,岁久碑泐,明时勒碑重书。
  巫咸山 在夏县东五里。以巫咸父子的祠、墓并在山麓,故名。 《太平寰宇记》称一名覆奥山。县志称一名瑶台。山有苍松翠柏,又有温泉供人沐浴,为本县之名胜。按,巫咸,一作巫戊,为商王太戊的大臣。  历山 在垣曲县东北九十里,俗称舜王坪,相传舜帝躬耕于此。海拔2321米,为本县最高的山峰。山上树林茂密,盛产药材。  汤王坪 在垣曲县古城北的亳城村北处。相传汤王都亳即此。元致和二年在此竖立石碑一通,镌“商烈祖成汤居亳故都”。

走四方 发表于 2010-9-6 22:41

 教山在绛县东南。 《太平寰宇记》:“教山今名效山,亦名罩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鼓山 在新绛县西北二十五里。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义宁元年,帝(李渊)宿于绛郡西北之鼓山。”即此。 《元和郡县志》谓之古堆, 《绛州志》作鼓堆。  九原山 亦名九京山,在新绛县北二十里。 《礼记·檀弓》: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 《太平寰宇记》: “九原亦名九京,晋大大赵盾葬所。”
  古堆泉 在新绛县北二十里,今称鼓水泉。据《绛州志》,此水发源九原山西北,水源数十,环山★发,汇于山南,有二穴,北清南浊,清者名清泉,浊者名灰泉,合流而南,即古水。  黄峡山 在河津县东北四十里,上有文中子洞.唐王绩有望黄峡山诗。
  三嶷山 在临猗县临晋东北三十五里。今称大、小嶷山。《隋书·地理志》:桑泉县有三嶷山。 《太平寰宇记》称,在临晋县东北三十里,三山鼎足因名。《明统志》有大、小嶷之称。

悠悠度日 发表于 2010-9-7 07:06

山西的好地方太多了,咱连十分之一的山也没去过,以后退了休争取和大家都跑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主要------山川\ 河流-------简介